“或许这样说有点冒昧,但还是想问梁先生,或许您有什么法子,可以帮我联络下在海城办厂的事么?”董芳满脸恳切说道。
原本董芳只是想先问一问,试探下对方的态度。毕竟这是一家外地公司要进上海开分厂的事情,可算不得小事来看。对于梁思源是否会答应此时,彼时的董芳当真没底。
梁思源在再三忖度以后,还是张口道:“说真的,这事儿要说怎么办,我心里也是一团浆糊。但是,巧的是,我刚好有个表弟在海城郊县做局长。要么过些日子,我退休回海城的时候,倒是可以顺便帮你问一问的。”
听罢,董芳的心里猛然一动,她并没有想到,梁思源这个人会热心到如此。
董芳当即说道:“梁先生,这实在是麻烦您了,感激不尽。不过这路途遥远,您回去帮我们联系,或许是不是还需要一些车旅费之类的经费?”
“我本身在海城就有老宅子可以住住,回去也花不了几个钱,只多就是请我表弟吃个饭,那也没多少的。如果真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额外的花销,我到时候再找你要好了。董总看着是个守信用的,这也不需要我去担心的吧?”梁思源笃定道。
董芳说什么也不肯让梁思源空手回去,毕竟人家回老家,还要专门替自己跑腿问一趟也不容易。最后,好说歹说,才算是说服了梁思源,董芳忙从兜里掏了三百块钱出来,说是路费什么的必须得她来报销。
梁思源收了董芳的现金,却也不急着走,不过白纸黑字、郑重其事地写了一张收条给董芳,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今收到芳芳饲料董总的三百块钱,专用来做差旅费。特立此收条,多还少补。”
董芳手里捏着那张收条,有些哭笑不得。她既是给了钱出去,也没打算对方真能干出什么事儿了。只要对方愿意去帮自己过问一下,那便感激不尽了。
梁思源却很坚持,非要董芳将收条收下,董芳无法,只得由着他去了。经此,董芳倒是感受到了海城人说话办事的特点——那就是拎得清,一分一毛都会算得清楚。看似精明,实则相处起来却是最为踏实的。
就在梁思源离开的数月以后,董芳突然收到了他的一封来信。
信上详细叙述着,梁思源回海城以后便直接去找了他的表弟。对方没有直接告诉他如何办厂,反而给他介绍了佳县郊区的一个乡书记面谈。
原来佳县本来就有一个小型的饲料厂,场地、设备、车间都是现成的,只是因为连年亏损,早就荒废在那儿了。佳县的党高官说,早就在报纸上看过芳芳饲料的报道,知道这是一家靠谱的企业,因而对于能与芳芳饲料进行合作的事情也是求之不得。
看完信,董芳轻轻舒了口气,只要对方有意愿,那么下一步便可以直接联系佳县相关负责人,进行磋商、探讨也便是了。
这个时候,她眼角的余光瞥见信封里似乎还塞了另一个小信封。等到董芳抽出那个小信封一看,里面竟还齐齐整整地放着289.2块钱整,外面则是用一张小纸条包裹着。
却见纸条上字迹工整地写着“赶往佳县几趟,路费、吃饭一共花销10.8元整,余下的289.2元钱如数返回,敬请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