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呕心沥血组建的这支飞虎军,实力颇为强大,
是宋朝少有的精锐之师,
对外敌内寇起到了非常强大的震慑作用。
但他的这种做法也确实得罪了不少人,被他的对手们拿捏了许多把柄。
不久后,
辛弃疾收到了一纸调令,调任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
淳熙八年(1181年)11月,辛弃疾被弹劾,
罪名包括'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贪财好色、淫刑聚敛'等。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宋孝宗他还真就信了这些罪名,最终将辛弃疾罢官。
或许,宋孝宗还是发现了辛弃疾想要北伐的念头,所以才顺水推舟拿掉了辛弃疾的官职。”
刚刚还对宋孝宗一片溢美之词的大宋观众们,顷刻间全都陷入了沉默。
良久之后才有人叹息道,
“这事儿干的……有些不厚道啊!”
“俺收回之前说的话……这家伙,也不是什么好鸟。”
“这宋孝宗虽然有点儿明君潜质,但也不算太多,果然还是不能对宋朝皇帝抱有太多希望……”
“宋朝的皇帝,除了宋太祖外,真的没有能硬起来的么?”
“无语啊,辛弃疾样的人物在宋朝,是妥妥的暴殄天物!”
“烂透了,毁灭吧……”
……
“辛弃疾没想到,
自己最终还是没能带着自己亲手组建的飞虎军,上战场去与金军厮杀一番。
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了归隐。
恰在此时,
他的新居‘稼轩庄园’落成,
于是辛弃疾便回到上饶,开始了隐居生活,
这一年,他四十一岁。
然而令辛弃疾万万没想到的是,
他这一闲,竟闲了二十年之久。
不过在这段归隐的日子里,
有良辰美景相伴,有家人悉心照料,
辛弃疾也就有了更多的闲情逸致去创作,
他的文学创作也就此迎来了巅峰时期。”
“但是,辛弃疾心里却始终还是难以释怀。
一想到抗金大业还没开始就已经画上了句号,这让他心中满是愁苦、不甘。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弃疾好友陈亮特地从浙江永康赶来探访他,这让辛弃疾倍感振奋。
两人同为主战派,志同道合,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一同游赏鹅湖,谈论国事大局,商讨抗金策略,感慨自己的壮志未酬。
尽管他们对朝廷外交的懦弱深感不满,但心中那腔杀敌报国的热血,却依旧沸腾。
这次聚会,原本还约了朱熹一同参加,可惜朱熹未能赴约。
陈亮在辛弃疾家住了十日,告别之际,辛弃疾心中十分不舍,倍感失落。
于是,他抄近路去追陈亮。
那天大雪纷飞,道路难行,终究没能追上。
辛弃疾在附近的酒家借酒浇愁,夜里又听到邻人吹笛,心中更是悲伤难抑。
于是,他写下了《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寄给陈亮。
字里行间,尽显两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可惜的是,仅仅五年后,陈亮就因病离世了。
这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辛弃疾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鹅湖之畔的漫步,瓢泉边的对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的夜晚,仿佛还在昨日,却已成了永不可及的回忆。
辛弃疾心中带着无尽的哀思,提笔写下了《祭陈同甫文》:‘而今而后,欲与同甫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
字字句句,都是对陈亮深深的怀念和不舍。”
“绍熙三年(1192年),朝廷似乎终于想起了还有一位曾屡建战功、才华横溢的统帅,辛弃疾。
而此时宋朝的皇帝已经换成了宋光宗,
他一纸诏书,
将辛弃疾任命为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
期间还一度召他归朝,任太府卿。
辛弃疾虽然心中对朝廷的反复无常有所不满,
但念及国家大事,还是选择了出山赴任。
在福建任职期间,辛弃疾与朱熹的来往日益密切。
朱熹比辛弃疾大了十岁,是十分着名的理学大家。
对辛弃疾来说,他既是师长,也是挚友。
他们常常一起讨论国事,探讨治学之道。
辛弃疾对朱熹的学识和人品极为敬佩,曾在给朱熹的祝寿词中,称赞道: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朱熹也对辛弃疾的才华和抱负赞赏有加,
两人相互敬重,惺惺相惜。“
“彼时,福建私盐买卖猖獗,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民生。
朱熹向辛弃疾提出了‘罢鬻盐’的建议,
辛弃疾深以为然,立即着手实施。
他严厉打击私盐贩子,整顿盐务,使得福建的盐市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辛弃疾为此不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也提高了朝廷的税收。”
“但好景不长。
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又遭弹劾,被罢去了官职。
他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深知朝廷的腐败和官僚的倾轧。
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回到上饶,决意在此地安度晚年。
他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亲手建造了一座简陋的茅庐,并效仿陶渊明,在门前亲手种下了五棵柳树。
他每日游山逛水,饮酒赋诗,过着一种闲适而宁静的村居生活。
嘉泰三年(1203年),南宋朝廷迎来了一位新的宰相——韩侂胄。
韩侂胄主张北伐,收复失地,于是找上了辛弃疾这位已经64岁的老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肯涌起了一股久违的激情。
他知道,这恐怕是自己这一生实现抗战抱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所以,辛弃疾毫不犹豫的接受了韩侂胄的任命,被聘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嘉泰四年,辛弃疾又被差知镇江府。
他满怀信心与期待的地奔赴任所,准备大展宏图。
可现实,却再次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发现,原来宋朝还是那个宋朝,文官们还是那种文官。
朝廷虽然表面上支持北伐,但暗地里实际上却各怀心思,互相倾轧。
有人为了争夺权力,有人为了谋取私利,
反正国家安危和民族利益,
又不在他们首要考虑的范围之内。”
“无耻啊无耻……”
“呸!贪官污吏,就活该被拨皮实草!!!”
“没错!这一点,我站老朱!”
“只有懦弱的人才会窝里横。你看大汉、大唐和大明,谁不是打的鞑子嗷嗷叫?”
“老朱啊,要不你来教教宋朝的皇帝怎么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