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痕城隍解了一时心气,却又生出了另一心事。
千痕怒道:“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倒是知道你是谁!在我的地盘上,我还没有这般丢过脸面。今日气不顺,算你倒霉。你听着,汝州城的老爷现在可是穷的光膀子,打今儿起,全部都给我规矩点!”
千痕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做出这样粗鲁之事,多年来被人欺负默不作声,今天倒是全部发泄了出来。
千痕见众议论纷纷,欲要捡起脱下的衣衫离去,刚要走过去捡起,却又停住脚步,大笑道:“哈哈,少了这份负担,甚好,甚好啊!”
千痕离去,胡半仙忍着疼痛,收拾了卦摊,跟着千痕方向追去。众人散开,各管各自去了。自此之后,胡半仙便留下了一个脓包。
画秋来到了胡半仙的陋舍,却是一间漏雨的土屋。胡半仙将城隍衣衫取出,交到了画秋手中。
胡半仙言道:“小仙不知千痕城隍与伯姬巷仙家有缘,得罪了城隍爷。这衣衫保管了七载,不曾有半点雨滴虫蛀,归还仙姑,还望仙姑铺个前程。”
画秋言道:“你倒是聪明,保管这衣衫,怕是城隍爷找你旧账吧。已经入秋了,月底前,不要露面了。”
胡半仙言道:“多谢仙姑。”
画秋带着千痕城隍的衣衫离去。胡半仙结识了画秋,心中略有得意,便听了她的话,在屋子一步未出。画秋回到家中,将衣衫放置柜中,又将文婶交与的通草灰给了郑温。
郑温突然来了兴致,便掌灯作画。
晚些时候,郑母叫丫鬟前来通会画秋,文婶儿子的婚事要在七日后举办,这七天内,要每日去文婶家中帮衬,不能少了情份。自此后,七日内,郑糊涂闭门作画,画秋前往文婶家帮衬。
七日后,时至月末。文婶儿子娶亲,郑家族人早早到了文婶家。今日也是郑糊涂上任汝州太守的时日,画秋早就通会了文婶,晚些时候再去坐宴。画秋为郑温打了洗脸水,又帮着换下了龙庭官袍。
这时,一名汝州衙役跑来,催促郑温上任。
衙役焦急道:“郑大人。你还是早些去坐堂吧。今日城门一开,便有从龙庭而来的一千龙卫,将高蟠高太爷押解上了囚车,现在正要赶往龙庭。”
郑温言道:“嗯,我知道了。你去办三件事。书案上有三张告示,第一事,汝州有三百六十五座财神庙,留十七座,其余拆除。第二事,所有拆除的庙子,改造工坊,招汝州妇人作工。第三事,汝州城隍庙的封条揭了。”
衙役听了差遣,起身去书案取告示。
画秋对差人言道:“你去办前两件事便可,汝州民计,最为重要。城隍庙的封条我去揭。”
衙役应了吩咐,离去。随后,郑温穿着官袍出了家门。
画秋来至书案取了第三张告示,见书案上已有郑温已成的画作,整幅画上便是汝州的秋天,满山秋色,其状如金。
画秋又转身取了千痕城隍的衣衫,带着告示前往汝州汝山山顶的城隍庙。
汝州城隍庙前,千痕城隍早就等候于此,望着自家庙门前的封条,略有自讽。
画秋来到庙前,将告示烧去,随后揭了门前的封条。千痕城隍现了凡身,画秋将其衣衫归还。
画秋言道:“那时你本该是个好官,却因画秋舍了前程。现在再见到你为官,心里高兴。”
千痕穿上了破旧衣衫,言道:“七年前,想通了一些事情。于是便去找结义兄弟罔象问些事情,他在原州作了一日城隍,便调往天庭就职。我去找他时,正遇他去赴财神宴会,遂一并同去。对七百年前迁怒财神一事,赔了礼数。一时贪杯,人间过了七载。”
画秋言道:“如今当值,莫再贪杯。”
千痕城隍上前推开了自家庙门,转身看向画秋,示意进屋。
画秋摇头道:“画秋复生,可是因千痕?”
千痕听后未曾搭话,转身进了自家庙子,随后隐去凡体。画秋见状,明了其意,遂转身下山。
画秋一路下山,山上的七十二座庙子相继摘下了灯笼。
那位胡半仙额头上的脓包已经消失,他早就听闻了汝州风变的事情,便在汝山等候画秋。胡半仙见画秋走来,立即上前迎去。
胡半仙言道:“仙姑,救命啊。”
胡半仙继续言道:“七日前,一千名天卫突降汝州,数千名道友命陨,残存道友皆逃散去了幽州。多亏仙姑赠言,我躲在家中,才躲了这场劫难。汝州七百籍仙录已定,小道不在名录,眼下只能找仙姑帮忙了。”
画秋言道:“汝州是留不得了。凡是不争的人,必是记恨的人。你当日羞辱了千痕,汝州自是容不你。”
胡半仙立即跪拜,言道:“请仙姑指路。”
画秋言道:“你能听我一言,待在家中不出,躲了这劫难,也是你的造化。去龙庭吧,以后不要再称甚半仙,到了龙庭就称先生。带着我的玉戒去伯姬巷,报我的名号。告诉我家姐姐,就说幽州要起风了,画秋不回了。”
胡驹拜谢后,便归家收拾行李,虽不知伯姬巷是怎样一番福地?亦不知画秋口中的宋姐姐到底有甚本事?心中对龙庭以及伯姬巷,已是满满的憧憬。
画秋回了汝州城,来到文婶家中。半个时辰后,迎亲的花轿回到了文婶家,文婶儿子拜了天地。文婶圆了心愿,喜极而泣。
这一天,即龙庭七十七年九月九日,汝州城大行限神令。限神令的律条便是高蟠交于郑温的遗言书信,也是高蟠心中的汝州。
时至黄昏,胡驹换了身农户打扮,锁了家门,欲前往龙庭。行至汝州城门时,却见郑温身穿官袍跪在城门口,望向远处的官道。
一千龙卫押解高蟠的囚车,所留下的车痕尚在这条官道上。郑温跪于此拜谢恩师,见两道车痕,犹如两痕心口刀疤。
胡驹从郑温身旁经过,出了汝州城门,寻着官道上的两影车痕,踏上了龙庭之路。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