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得白,无坚也;拊得坚,无白也。”意思是说,眼睛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但看不出石头的坚硬,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坚硬属性藏了起来,也就是说此时只有“白石头”,而不是“白且坚硬的石头”。“
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得其白,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不相盈。”
意思是说,用手摸能感受到石头的坚硬,但却感觉不到石头的白色,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颜色藏了起来,也就是说此时只有“坚硬的石头”,而不是“白且坚硬的石头”。
一方出现,另一方就离开了,自动藏起来。也就是说石头不是因为白而坚硬,反之也不是因为坚硬才白。同样,人的高矮也与才能没有必然的联系。
最后公孙龙得出了“坚白石二”的结论,意思是物体的属性是独立于物体存在的,且彼此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这就是“离坚白”学说。
从这些例子来看,名家学派确实有混淆视听的诡辩嫌疑。但在2000多年后,人们发现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属于逻辑哲学的范畴。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类似于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理论,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独特贡献。
另外,公孙龙提出的“离坚白”学说也与同时代的希腊三贤之一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周宗昌认为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于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
他的成就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人。
但可惜的是,由于公孙龙的学说不是帝王之术,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没有贡献,再加上哲学理论过于深奥,被当时的学术大咖们认为是乱世的诡辩之术并加以抨击。
所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名家学说就开始边缘化。而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名家学说更是销声匿迹了。
【一口气看懂阴阳五行大师邹子#历史#小知识#阴阳家】
他是战国时代的超级偶像,列国争相追捧;他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华夏人。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阴阳家大师邹衍。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因他善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为“谈天衍”,又称邹子。邹衍将前人的经验总结起来并发扬光大,提倡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
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扬名于世。他到魏国,受到魏惠王出城郊迎的尊敬;到赵国,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
到燕国,燕昭王亲自为他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碣石宫,执弟子之礼。与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风餐露宿的待遇相比,邹衍堪称战国时代的超级偶像。
而他创立的阴阳家不仅被司马迁称为诸子百家之首,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也把阴阳家放在了首位。由此可见阴阳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我们所熟知的日本风靡一时的阴阳师也起源于先秦的阴阳家学派。日本在唐朝时期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带回日本,阴阳师开始逐渐流行。
不仅日本百姓从阴阳师那里获得艰苦生活的安慰,日本天皇也从阴阳师那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决策上的保障。在日本蒙昧时期,阴阳师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因此,阴阳家不仅在中国,也在日本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并流传至今。
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学派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思想核心就是依靠阴阳五行理论。其中的核心学说包括“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五德终始说”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五行依次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包含着变动运转的观念,即相生与相克。
邹衍最早将阴阳和五行概念结合起来,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阴阳五行生克学说。
按照邹衍的理论,皇帝之始是土德,因为木胜土,所以代替皇帝的朝代就是木德;因为火生土,所以代替夏朝的商朝是金德;因为火胜金,所以代替商朝的周朝是火德;
因为水胜火,所以代替周朝的秦朝是水德。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解释历史变迁和王朝兴衰。在那个诸侯相互讨伐的战国时代,邹衍的这一学说受到各国诸侯的广泛欢迎。
这种历史观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把新王朝的兴起看作是五行相生的必然结果,适应了建立新的统一王朝的政治需要。后来,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作为秦王朝统一天下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后世几千年。甚至华夏的传统医学——中医,也包含五行学说,形成了独特的中医体系。
古人片面地认为地球是方形的,我们位于中央,边缘都是海,分为东南西北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不仅指全国各地,还是四邻各族的居住区域。
然而,邹衍却不这么认为。他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由小推大,由近推远,大胆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大九州说”。
按照邹衍的理论,华夏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名为“赤县神州”,意思是邹衍认为华夏其实是世界的1\/81,并且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
中国的名称叫“赤县神州”,上古时黄帝以土德王,统辖的区域叫“神州”,炎帝统辖的区域叫“赤县”,黄帝打败炎帝后,统一起来的土地就称作“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是天下九大洲之一,中国之下又分小九州,成为“九州中国”,即大一统的华夏。
邹衍的“大九州说”在战国时代的确是惊世骇俗的。邹衍也是首次提出中国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一位海洋理论家,也是第一位挑战传统“中国中心论”的学者。
虽然邹衍从未走出过华夏,也没有读过有关国外地理的书籍,但他的“大九州说”却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世界基本吻合。
在邹衍生活的战国时期,华夏(包括战国七雄及王室分封的其他小诸侯国)的面积大约相当于现在华夏的一半,即480万平方公里。
现在的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4,而陆地又占地球表面的约1\/3。如此推算下来,邹衍时代的中国面积正好是地球总面积的八十几分之一。
大九州说中的“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与现代的七大洲划分也非常相近。
尽管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了邹衍去探索华夏之外的世界,但凭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他依然无愧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华夏人”这一称号
【一块气看懂兵家亚圣吴起#历史#小知识#战国时代】
他是战国第一名将,文武双全。他与兵家至圣孙武并称“孙吴”,被后世尊为“兵家亚圣”“武庙十哲”。然而,这位杰出人物却被冷落了千年。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兵家亚圣——吴起。
兵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关于兵家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其鼻祖是姜太公,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
不过,当代人更信服的说法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自古以来,兵家一直受到重视,兵书的发展源远流长,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兵法既是一部关于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南,也是一部关于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籍。
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主要宗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是极为重要的大事。
《左传》曾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对于国家而言,祭祀和战争是两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学派,其目的很明确:打胜仗。
无论是“以战屈人之兵”,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无论是放火,还是用间谍,所有手段都服务于最终的战争目的——胜利。
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很多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对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抓不住重点,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学习兵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当今世界处于和平时期,但战争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我们需时刻警惕战争的到来。
《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兵家告诉我们,对待战争要慎重,既要不好战,也不能忘战,更不能缺战。
吴起为何能被称为兵家亚圣?吴起学于儒门,通晓兵法、儒、法三家思想,堪称文武全才。他前往魏国后,得到魏文侯的重用。
在魏国,吴起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支特种部队——魏武卒。魏武卒装备精良,以重装步兵为主,成员全部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
《荀子·议兵》记载了选拔标准:“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意思是:士兵需身穿全副甲胄,能拉开十二石的强弩,背负五十支弩箭,手持长戈和铁戟,腰佩利剑,携带三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要行走百里。
即使放在现在,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被录取后,会根据个人特点进行编队。
例如,将胆大、有力气的人编为一队,可做敢死队先锋;将善于短跑、长跑的人编为一队,可做斥候或快速反应部队。
这种量才使用、灵活搭配人员的方式,堪称现代版战术小队。虽然选拔严格,但一旦入选,待遇却很丰厚。
凡入选的武卒,全家免去赋税,另行分配土地房屋。魏国还会设宴招待武卒及其家属,对有功者赏赐其父母、妻子。
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其父母。凭借完善的选拔标准和优厚待遇,魏武卒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支具有职业化性质的部队。
吴起依靠魏武卒,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成为首任西河郡守。在阴晋之战中,吴起率领五万魏军迎战五十万秦军,最终大败秦军。
此战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吴起在魏国为将期间,所训练的魏武卒横扫六国,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皆战而胜之,使魏国一度处于诸侯国的霸主地位。
然而,后来因为魏武侯猜忌吴起,他被迫转投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打击限制旧贵族势力,加强军队建设。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楚国在短时间内国力大增,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三晋西伐秦,又一度大败老东家魏国”的强盛局面。
吴起变法不仅远远早于商鞅变法,而且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随着楚悼王的去世,因变法而得罪的楚国贵族开始反扑,吴起惨遭杀害,变法也随之告终。
从吴起的战绩来看,他一生征战从未有败绩,履历极为辉煌。在魏则魏强,在楚则楚霸。不仅如此,他的军事理论也出类拔萃。
他所着的《吴子兵法》被宋代选入《武经七书》,是武举必考科目,与《孙子兵法》并称。郭沫若评价吴起是兵家孙武和法家商鞅的结合体。
吴起的霸业如果在楚国成功,后来统一华夏的恐怕就未必是秦国了。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吴起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世界军事历史学界的权威——他国杜派也评价吴起不仅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由此可见,说吴起是战国第一名将,当之无愧,更无愧于“兵家亚圣”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