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他种地也在行啊。
都是农村出身的,还鼓捣不明白那点地?
土地也算是很良心的了,只要你好好经营,按时打药除草,庄稼也会长得好。
比那些黑心老板强多了。
最起码付出就有回报。
杭景书是真的想把这件事做起来,小商品和玩具厂是她给王四兰规划的事业。
她想做的,一直都是搞蔬菜大棚。
现在机会正好,当然要试一试。
先搞几亩地的试试水,如果成功了,就能拿着这个经验去申请扶持。
在粤城的时候,不是没有‘好’生意,一批批黑转灰三不管的走私货,转手就能卖出成倍的利润。
让人看着都眼热 。
但搞到内地来风险也是成倍的,如果被扣了,那就是血本无归。
还是得跟着国家政策走啊。
绝对安全又高效。
别看有流程,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政\/府走流程那也是能提速滴。
等咱们王总忙完回来的时候,三人已经全部统一战线了。
杭景书眼巴巴的看着王总:给点经费呗。
王四兰无奈扶额,造吧,那还能咋办。
杭仁山也掏出了自己的小金库,他每个月都是有工资的,只不过没地方花。
一个月80元,从开店到现在,加起来也有个上千块。
不管多多少少的,也能算是一笔经费。
用来买竹竿应该是够了。
此外还需要去买塑料薄膜,现在能找到的外保温方式,只有草帘子,用棉被就太奢侈了。
而且下雪了棉被吸水变沉还会压垮大棚,特别不划算。
因为是第一份,所以很多事情都得摸索着来。
很多东西在本地都没有原材料。
平时大家也会在种菜的时候覆上薄膜,但正八经的搞什么蔬菜大棚,的确是全凤城第一份。
但这难不倒杭仁山。
这两年杭老爹几乎摸透了凤城的各个角落,哪家司机常年跑东北,哪个厂子出什么货都了如指掌。
才用了几天,就把盖大棚需要的材料都准备好了。
杭家那几块地的位置也是真不错,日光照射时间充足,周围没有遮挡。
现在七月份,种下去的玉米已经长出好几片叶子了。
盖大棚不是个简单的活计,这里面甚至还涉及建筑部分。
得有水源,有电源,最好还得有相应的取暖设施。
一般蔬菜大棚都会连着盖两间小屋子,人平时根本不离开大棚。
为的就是预防各种突发天气。
北方的冬天日照时间短,太阳高,角度低,盖大棚的时候就需要多注意方向。
坐北朝南,从东西延长出去,大棚的顶部和大棚门前都要留通风口,到时候根据天气开关。
因为只能找到竹竿做材料,杭景书也没多提其他要求。
杭仁山和林宝柱干劲十足,光研究竹竿怎么更好的固定,就废了两天口水。
杭景书给的图纸,是在吉农大一点一点让人指导着硬画下来的。
比起东北的天气,凤城冬天的温度还算温和。
最起码不会有大雪封山一个月不出门的情况。
操持起来也很快,不过几天时间,材料就已经都买齐了。
杭景书这边忙着整理关于鹏程的策划书,顺便还给远在东北的徐师姐拍了电报。
之前去吉农大的时候,和徐迎安师姐关系搞得很好,连带着也在郑教授跟前挂上了名。
她这次主要是提及自己想做的蔬菜大棚,顺带想厚着脸皮要点吉农大培育的耐寒种子。
现在北方的冬天十月就开始冷了,秋收的时候早上都有雾蒙蒙的白气,从草边过就得沾上露水。
气温不像现在这样,十月份都好像还在夏天。
八十年代虽说秋老虎还很唬人,但早晚已经得穿外套了。
吉农大培育的种子肯定是有,只不过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推广。
可能品性也略有不稳定。
杭景书对自己家大棚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试验田。
日程本写的密密麻麻,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很多。
做大棚之前,要先烧地,这一步是为了去除土地里的虫卵,然后再铺设底肥。
现在才8月初,做这些事情很充裕。
但架不住有人捣乱啊。
才两天过去,林宝柱再来找杭景书的时候,嘴上就长了两个火燎泡。
“宝柱哥?这是怎么了?”
杭景书赶紧给他倒了一碗绿豆汤。
纯绿豆加冰糖熬的,冰镇好放在冰箱里,大夏天来一碗舒心畅爽。
林宝柱骑自行车来满头大汗,连着喝了两碗才缓过劲来。
只是看着杭景书,仍旧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小杭妹妹……”
杭景书知道做蔬菜大棚肯定有难处,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宝柱哥,到底怎么了?”
林宝柱也愁啊,做大棚第一件事就得拔苗。
这点杭老爹自然是明白,但家里的王福琴和林树田不明白啊。
一听说儿子要拔苗,两口子瞬间跳起来:“不行!玉米苗都出来了,这不是胡闹吗!”
林树田瞪着儿子:“我看你是去市里几趟被泥糊了脑子,苗拔了干啥?”
老一辈人都不明白大棚是干嘛的,他们只知道粮食不能随便拔了。
即使你有钱也不行。
林宝柱这两天说的嘴皮子都磨破了,地里的玉米苗愣是没碰到一根。
再这么耽误下去也不是办法,只能再来找杭景书。
“小杭妹妹,真不是我不上心,实在是我爸妈说不通啊”
林宝柱是真没办法了。
听完杭景书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还是没忽悠到位。
但她手里也很忙,腾不出空回村里去一趟。
只能手把手传授忽悠大法了。
——————
陈月娥这两天觉得很不对劲,主要不对劲在王福琴家。
前两天先是在院子里吵吵嚷嚷,好像他们家宝柱要干啥,当爹妈的不让。
后来宝柱大热天跑出去一趟,回来林家就安静了不少。
这究竟咋回事。
陈月娥想不明白,但她还真不傻。
主要是通过杭家的事有了经验。
这人要是偷偷摸摸开始搞什么,没准就是要发财。
她现在就是后悔啊,悔不当初。
非得眼皮子浅,为了几块钱给杭贺云通风报信,现在王四兰是彻底不搭理自己了。
自家闺女虽然在那干活,赚钱了也是更硬气的,每个月只回家来一次。
陈月娥问什么都不说。
可把她气的够呛。
一个丫头片子,怎么出去就长心眼了呢?
不仅工资把的死死的,说话也一套套的。
偏偏她家老鲁还就吃这一套,每天喜滋滋地喝着鲁秀英买回来的酒,家里谁说闺女一句难听的话都不行。
鲁秀英现在也学聪明了很多,在凤城工作之后,好像混沌的大脑被人劈开了似得。
之前觉得憋闷想不通的事,现在都有了解决办法。
陈月娥仍旧是老一套说辞。
闺女不值钱,以后嫁出去了就是别家人。
在娘家的时候得对哥哥弟弟好,结婚后还得能帮衬娘家。
在婆家家里家外一把抓,再生两个大胖小子的,才能叫好女人。
可现在鲁秀英明白了,只有赚到手的钱才是最实惠的。
之前她一直给家里干活,工资全部上交不说,连一身好的衣服都很少有。
因为没有学历,在县城也找不到好的工作。
如今跟在王四兰身边,鲁秀英的思想转变历程,简直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所以,她很快抓住了重点。
在鲁家,真正说话管用的还得是鲁老爹。
只要把他的马屁拍好了,那在老鲁家,她鲁秀英就是好姑娘。
陈月娥即使再说什么也没用。
闺女每次回来买东西是真不客气,但要工资那是一分没有。
先是杭家不吭声的发大财走了,现在王福琴一家又开始偷偷摸摸的在搞什么?
一想到他们也有可能发财搬走,陈月娥就急的团团转。
不行!
她必须得去跟着看看!
这两天,陈月娥除了盯着王福琴一家人,连饭都没好好做。
这天下午4点多,她就看到王福琴一家人扛着锄头往地里去了。
现在正是相对的农闲时间,玉米才刚出苗,大家都在家里晒麦子,他们一家人扛着锄头去干啥?
难道地里还能挖出来什么宝贝不成?
想到这种可能,陈月娥瞬间双眼放光。
王福琴他们家要是在地里挖出什么东西来,那可是属于全村人的!
她必须得抢在第一个分到!
说做就做,为了掩人耳目陈月娥也拎着锄头,小心翼翼地跟在王福琴一家人身后。
今天周日,林宝柱才终于有机会带着爸妈一块下地。
这几亩地的玉米苗必须都挖掉,而且周围还得留出空地来。
看着翠绿幼嫩的玉米苗,即使王福琴夫妻俩已经被说通了,却还是忍不住叹气。
“多好的苗子啊,就这么铲了。”
王福琴手上动作没停,眼神里的心疼却好像要化作实质了。
即使在舍不得,夫妻俩也得跟着儿子干。
不然这份钱就让别人赚走了。
王福琴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之前林宝柱说不通,是因为没选对方法。
你跟老一辈的人说要拔苗,不管是为了啥,他们肯定会不同意。
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就还是个小孩子,地里的活他们经验可比你多多了,绝对不会轻易同意。
杭景书教给宝柱的方法也很简单。
这几亩地的苗,如果他爸妈不做,杭景书就让杭老爹找别人去做。
挖苗的时候,工钱一天5元,后来盖大棚的时候,一天10元。
这个钱数把老两口砸的头晕目眩的。
林宝柱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才40多元,干两天就顶一个月了?
这样的话,王福琴觉得,把玉米苗拔了好像也没啥舍不得的。
不过是从头把地锄一遍罢了,就能得5块钱。
一个人5元钱,三口子一起干,一天就能赚15元。
比出去干小工强多了,最起码不用一天累得一堆臭汗。
地里这点活,对于农民来说,那可真是非常简单。
林树田看媳妇都开始干了,再多的意见也没有了,既然都是给钱干活,那就干呗!
一家三口趁着天气凉快起来,都抡锄头开始铲苗。
陈月娥看的更激动了,这肯定是有宝贝!
不然王福琴那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挖苗!
可陈月娥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他们怎么只挖苗,这是杭家的地啊,他们要干啥?
干了一半,林宝柱拿脖颈上的毛巾擦擦汗,转头开始安慰起另外两个人:“爸妈,小杭说了,等咱们把大棚弄完,就给咱们村请皮影戏。”
皮影戏?
那是好事啊。
王福琴拎锄头都觉得有劲了。
她就喜欢看皮影戏,杭家小闺女心眼真好!
林宝柱和他爹交换眼神偷笑,王福琴的小小爱好,拿捏!
一家人干活是越干越高兴。
陈月娥在旁边是越看越着急,玉米苗都要铲完了,搁那傻乐呵什么呢!
三口人干活快,天才擦黑,就把玉米苗都铲晚了。
王福琴心疼地想要把这些苗拿回去,林宝柱却拦下了:“妈,你拿这苗干啥,回去也不能种了。”
王福琴擦擦下巴上的汗水:“不拿我总觉得心里亏得慌。”
这么一大片的粮食都白搭了。
林宝柱倒是有办法:“咱们给三叔拿回去,让他喂牛。”
每年间苗拔下来的也都是喂牛,甚至秋收后的玉米杆也能喂牛。
王福琴觉得有些不妥:“这么多都喂牛,你三叔又该东问西问了。”
林宝柱摆手:“那有啥啊,他问就说呗,小杭要搞大棚的事也没打算瞒着谁。”
一家人把玉米苗都装在独轮小推车里,就这么大咧咧的回去了。
第二天再出门的时候,就围上来不少看热闹和打听消息的。
陈月娥首当其冲:“宝柱啊!杭家那小闺女胡闹,咋你也跟着闹腾嘞!
粮食多重要啊,说拔就拔了?”
其他人也跟着帮腔:“可不是呢,还大学生呢成天胡闹!”
七嘴八嘴的,说的都是难听的话。
怪不得人家小杭不愿意回来。
村长也觉得不妥:“宝柱啊,你们把地里的苗都拔了,等交公粮的时候咋办呢?”
王福琴不乐意看到儿子被为难:“人家小杭是大学生,学历高眼界肯定也高,是学习了新技术,特意让我们在自家地里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