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四战之地,这里连同晋冀鲁豫部分地区一起构成了中原一词。
作为传统农业国家,中原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认同感。在传统国人心里,常常也是认为,得中原者得天下。
位于黄河下游的河南地区,这里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更是中华的粮仓。无数的冬小麦,正承载着农民新的希望,在田间慢慢的孕育着。
只是河南的百姓太苦了。黄河发大水,天气喜怒无常,再加上河南境内大明朝的无数藩王,更是让本就生活不富裕的河南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面,始终是有着种田这一观念。士农工商。在传统文化里,商人多行不义之财,因此是商人乃是社会最底层,最下等人。哪怕商人逐利,日获万贯,可是高层的权贵还是瞧不起他们。
在这个人口大国,商人始终只是占据着社会的少数。而想要维持这个社会的运转,聪明的统治者必然会想到,联系到广大的底层百姓。
因此在传统国人的心中,中原地区,尤其是黄泛区这一块,乃是历朝历代君王都格外注意,严加防备的地区。
有明朝一代,仅仅一个河南府就曾经有十一位亲王。传承至今,虽然有的人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可也有的人,随着新君的登基而千里迢迢赶了过来。
而在河南境内始终保持着五位藩王坐镇。周王,福王,唐王,潞王,崇王这十五位便是现在统帅着河南各地的藩王。
福王自不必说,这是现在南京城的皇帝也是大明朝最富有的王爷,光一个河南省百分之四十的土地都在他的手上。
周王,唐王,这两位和北面的晋王,代王一样都是自太祖年间传承下来的少数几支藩王。周王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后裔,而唐王则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个儿子的后裔。
至于崇王,声名不显。他是明英宗的第六个儿子,虽然是亲王可是一直安安分分的待在汝宁,在大明朝的政坛上也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夹着尾巴做人。
在河南诸王之中,在地位上唯一能比得上福王的,不是老牌的周王,唐王,而是位于今天卫辉府的潞王。
第一代潞王朱翊鏐乃是明神宗的同母胞弟。万历十七年,潞王就藩,那时候年轻的万历皇帝第一次公开反对文官的安排,亲自为自己这个弟弟设计并建造了潞王府,仅一项便花费白银超过三十万两。
崇祯时期天下大乱,彼时的河南府在李自成的围困之下,当时就有文官上书,让潞王亲自带兵扫平叛逆,虽然回来潞王并没有带上兵,可河南陷落之后,他也在卫辉府的兵士拼死掩护下,或者逃到了杭州。再后来更是差一点当上了南明的皇帝。
福王在南京登基的消息,周王位于开封城的朱肃溱是第一个知道的。按照道理来说,开封府距离洛阳更远,反而是南阳的唐王距离更近。正常来说,这样的消息应该是唐王先知道。
可是周王在河南有太大的影响力了!周王不像是河南府其他的藩王,到处想尽办法盘剥白皙,位于开封的周王简直是王爷中的异类,不仅仅舍得花钱给孩子,甚至就连其他人视为“油水”的兵差,在开封府当差也能拿到一部分的周王的补助。
唐王,崇王太过软弱,潞王有太多娇纵。而在河南,南明唯一担心的变数便是周王。
周王在河南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不仅仅是开封府,就是整个河南很多的百姓也都享受过他们一家的福泽。
朱元璋一辈子是生了不少儿子。可是他这么多儿子里大部分全都不成才,到了地方更是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可是唯独这个第五子朱橚,他和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不一样。他聪明好学,来到地方之后,更是潜心钻研医学。永乐四年,这位王爷在经过考察之后写出了《救荒本草》,为李时珍等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开封府里,朱肃溱看着站在身前的国丈,不停的咳嗽了起来。
“国丈,你这是什么意思?你就不为了当今圣上着想,不也得为你女儿着想。他可是皇后,他要知道自己的父亲竟然是这样,你说他该多伤心!”
“周王爷,这些你就不要多虑了!我这次来只不过是想给您传个话,在河南府您老乖乖的当您的太平王爷,老老实实的把军队交出来,日后朝廷自然会重重赏你。可是要是您老不识趣,呵呵……”
说着,在露出一个极具有威胁意味的笑容之后,张国纪不再理会周王便扭头径直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