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时候还不是完全没有挽回的机会,”有人分析的头头是道,“反正起兵的也才八百人,而且起兵的原因就是想回家乡,朝廷完全可以妥善应对,把这一次动乱安抚下来嘛。”
此人周围的不少人都好奇地看过来,想要听听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过,也有人对此直接表示了赞同:“确实,这和那些个起兵不太一样,那些起义是活不下去了,真的没办法了,但是这一次,庞勋这些人……他们就是想要回乡,亲人朋友也都在徐州,而且他们人数也并不算多……”
和之前的那一场起义,裘甫起义相比,确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裘甫那些人,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所以才选择了这一条路;而活不下去的人,面对朝廷的种种招揽,其实是并不太愿意接受的——他们又不相信朝廷,而且既然已经选择了起义,那就是选择了和朝廷打到底了。
但是桂林的这些戍卒,他们的起义原因是想要回乡。
说句实在话,这确实是那个崔彦曾做事儿有毛病,你就按照约定三年一换能怎么着?
或者,在这八百名戍卒同意又戍守三年之后,六年了,你就让他们回乡又能怎么着?
哦,你堂堂一个节度使,还是徐泗观察使,你就不能自己看一看当时军中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吗?你就不能自己看一看军中的军费到底够不够,能不能让这些戍守的士卒回乡?
怎么,你的那几个部下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是吧?
那你还当什么节度使,当什么观察使?
你是节度使还是你的那几个部下是节度使???
他们说没钱,说让这些士卒在远离家乡的桂林再戍守一年,你就同意了?
况且,崔彦曾的这几个亲信部下,在军中的风评看起来也从来不好——残暴贪婪,军中想必是人人皆有怨言。
那么,崔彦曾这个节度使又是怎么当的,怎么选人信任的?
怎么就能选出来这么几个货色成为自己的亲信,还信任有加的?
他难道都不知道军中对这些人的风评吗?他难道都不知道自己的这几个亲信平日里贪婪残暴吗?
——由此可见,这个崔彦曾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也不知道这个节度使到底是怎么当上的。
“这还有什么奇怪的,不是说那唐朝还是很有些门阀士族么?”一边人嬉笑道,“那这崔彦曾能当上节度使,肯定是因为他有个好家世啊!说不定,他爹他叔伯就是节度使呢?”
“至于说他对于自己几个亲信在军中的风评问题……”另一个人接口道,“你看看他自己,这上面也说了,他本人还招来许多怨言呢,说不定他还觉得都是这些士卒不服管教,不听指挥,他和他本人的亲信实在冤枉呢!”
这种官老爷还少吗?
普天之下,遍地都是啊!
有什么问题,也不可能是我自己的错,只能是这群刁民的问题,不服管教,不通教化,为非作歹……而我的亲信,那当然也是和我一样了,明明都是好好地,却被这群刁民编排误解,所以才有了那样不好的名声……
“所以,”一个人总结道,“虽然你们最开始说的也有点道理,这八百人不是不能安抚下去,但是朝廷也未必会选择正正经经地安抚啊,说不定朝廷也觉得,这天下一片大好,偏偏这些个戍卒要出来找事儿……”
然后,假借安抚之名,反而要处理掉这些士卒。
然后被戍卒们发现,大家可不就彻底撕破脸了,然后战火不就燃烧起来了?
【八月份,朝廷听到这件事情后,便选择采用安抚的方式,派遣使者高晶和张敬思,前去表示要赦免戍卒这一系列行动的罪过,并答应要把戍卒们送回徐州,回到家乡。】
【到了湖南的时候,使者之一的张敬思想办法打算引诱戍卒放下武器——可能是打算趁机解决了八百戍卒,也可能是单纯想要降低这些戍卒的威胁;但不论如何,这个做法没有成功。】
【因为,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崔铉又严兵把守要害,没有丝毫松懈或者放行的意思,顿时引起了庞勋等人的怀疑。】
【所有人见状,都觉得朝廷不安好心——这一定是朝廷的阴谋!】
【朝廷打算先假意赦免他们,从而让他们老老实实地,以免在路上发生冲突、又不能全歼他们,导致他们四处溃散成为祸患;所以要让他们先到徐州,等到一到了徐州,他们也放松下来,朝廷就会对他们下毒手,把他们都全部解决!】
【该说不说,这个逻辑还是非常通顺的;这个推测,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古往今来,这种事情又不少见。】
【于是,本来可能还有些松懈之意的庞勋等人重新警惕了起来,自掏腰包,打造了甲兵贺帜,重新武装起来,乘船东下,经过浙西,进入淮南地区。】
【这个时候,朝廷并没有发布什么对这八百戍卒的征讨命令,因此,时任淮南节度使的令狐绚并没有对着八百戍卒有什么敌意,反而遣使慰劳,送来了不少军粮饲料。】
【这个时候,庞勋又趁机召集了散落在乡间各地的银刀军士卒——没错,就是当年刚刚被王式镇压的武宁军银刀军兵变的那个银刀军,把他们藏匿在了船只之中,兵力这个时候达到了千余人。】
【而朝廷也确实是想要解决掉这些竟然敢于自作主张、杀死上司的戍卒的,朝廷屡次命令武宁军节度使崔彦曾好好安抚戍卒,以免戍卒生疑,并且等待时机,全部消灭。】
【至于庞勋等人,也已经做好了正式起兵的准备。】
【九月二十七日,他们抵达了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二十八日,抵达了徐城。】
【庞勋等人直接对跟着他们的所有戍卒发表讲话:“我们擅自北归,吴飞就是因为思念妻子儿女。听说,朝廷颁布了密令给徐州的军队,要他们在我抵达徐州之后,就把我们杀死并灭族。”
“大丈夫与其去自投罗网,被天下所有人耻笑,倒不如同心协力,赴汤蹈火,不但能够免于这一场灾祸,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大的富贵!”】
【这些士卒们早在杀死上级自行北归的时候,大约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在之前也已经对朝廷的意图有了猜测。】
【所以,此时,他们对庞勋等人的话没有丝毫的疑惑,反而都踊跃称好。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