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也对此议论纷纷。
“这唐朝朝廷可真是不做人啊,都旱成那样了,都不说赈灾,还真就眼睁睁地看着人去死啊!”有人还沉浸在之前看到的,“百姓流殍,无处控诉”的场景之中。
他本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境况,他的朋友、妻儿、亲戚之中也没有经历过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对此油然而生的感同身受、物伤其类的感觉。
那些在灾荒之中挣扎、流落各地、生死难料、无处求援也无处申诉的人,都是普通百姓啊!
他们平日里就是在拼尽全力地活着,挣扎求存,没有什么财富也没有什么显贵亲戚,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在灾祸来临的时候,自己的运气更好一些、能够挣扎的更久一些,挣扎到找到一处新的能够安顿下来的地方;
以及,指望朝廷稍微做一点人,在面对这样的灾荒、百姓死亡的情况下,能够出钱出粮赈灾救人。
至于其他的,根本不敢指望,也从没有想过要指望。
但就是如此的百姓,在这样的灾祸面前,却也根本活不下去——因为朝廷那是完全完全地不做人啊!
但凡,但凡朝廷稍微做一点人,或者赈灾,或者稍微减免一点点赋税徭役,那百姓就能够活下来——至少,有更多的人有可能活下来。
可是朝廷没有。
既不赈灾,也不减免赋税徭役。
地方官府也全部都无动于衷。
这还能如何?这又怎么不让其他并非这个时代的百姓看到后,觉得感同身受?
“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反了他的!”更有人深深带入其中,然后义愤填膺起来,“反正都是活不下去了,又凭什么要如了他们的愿,就这么死去?与其这么死了,倒还不如和他们拼一把!”
“要是死前能够带上几个鱼肉乡里的官吏,那也算是值了!”
这样的想法, 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反正真的是活不下去了,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了,又为什么不带上个人一起走呢?
反正,朝廷也是真的从不在乎他们,而且还依旧只想着赋税。
当然,所有人也都明白,如果事情真的走到了起义造反的地步,那么最惨烈、最倒霉的,也依旧是他们这样的普通百姓——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好事儿轮不到他们这样的百姓,坏事儿,所有的坏事儿,各种各样的坏事儿,却都是在他们身上发生。
如果真的起义,那么起义军也必定会席卷周围的所有地方,而这些起义军谁又能指望他们的军纪严明、完全不侵扰百姓呢?
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有不少人选择了起义,那么剩余的人也必须加入进去——可以算是被裹挟,但是也确实没有别的出路。
最遭殃的,当然还是老人、女人、小孩。
但是倘若真的到了那个地步,谁又有什么办法?只能是认命,并且想尽办法地活下去。
至于说怨恨——比起怨恨这些起义军,最怨恨的,当然还是那个高高在上、只知道盘剥压榨的朝廷了。
-
也有人已经从之前的惨状中抽离了注意力,转而关注起黄巢的遭遇来。
“啊?黄巢现在战败了决定投降,然后他的官职竟然还要比王仙芝高?”这人大呼出声,顿时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
众人纷纷将注意力放在了黄巢身上,然后就发现——这人说的确实是真的。
在战败的情况下,在力量被削弱的情况下,黄巢从朝廷这里获得的待遇,竟然要比当年的王仙芝要好!
“……”不少百姓都陷入了迷茫和沉默。
“所以为什么?”有人喃喃道,“为什么黄巢明明是战败投降的,可他的待遇却要比王仙芝好?这朝廷也没有换皇帝啊,还是那个唐僖宗……”
没有换皇帝,那么皇帝的态度就不会发生什么惊天大转变。
虽然说这个皇帝好像也并不掌握实权,可到底还是皇帝嘛。
再者,朝廷的官员们也不可能就突然对这种起义军首领改变态度啊。
“可能……就是因为黄巢是战败投降的?”有人从王仙芝和黄巢两个人的行为和情况中寻找不同之处,但找来找去,最明显的不同,还真就是这一点。
那么,这一点也很有可能就是原因啊!
“因为他投降了,所以皇帝觉得他识时务,是个比王仙芝好的?”便有人当即接着这个思路推测了下去。
旁边的人补充起来:“也可能是因为他战败了,所以手里的力量没那么强,朝廷觉得他的威胁不大?”
……
【而在投降之后,黄巢也并没有就此安分下来。】
【或许是因为加入了唐朝的官僚体系之中,从而得到了更多原本接触不到的消息;或许是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用以观察思考;或许是从战争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头脑冷静了下来。】
【也可能,是上述原因皆有。】
【在投降、被封官之后,黄巢突然发现了自己过往对唐朝朝廷认知方面的一个错误。】
【那就是,朝廷也不是不可对抗的。自己虽然在投降前屡遭失败,但这并不代表着朝廷就强大到自己无法匹敌、无法战胜、只能投降以求安稳的地步。】
【自己完全不应该失去信心,心灰意冷,就此认为自己只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