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兵之后,黄巢又曾经和王仙芝合并一处,攻取宋州(河南商丘)等地区,随后再度分兵,各自为战。】
【接下来,就是王仙芝又有了招安意愿,被杨复光说动,然后尚君长等人被杀,王仙芝大怒之下继续攻城,后来在乾符四年二月被曾元裕击败、王仙芝战死的事情。】
【王仙芝死后,他的余部一分为二,一部分南下前往了江浙地区活动;另一部分由尚让带领,北上投奔黄巢。】
【最终,双方,在亳州相会。】
【随后,众位将领就推举黄巢为王,号称是“冲天大将军”,成为了王仙芝之后的新一任起义军首领。而黄巢比王仙芝更进一步的是,他还设立了自己的年号:王霸。】
【黄巢先是在军中分派了官职,随后又带着将领和河南、山南地区的功绩十余万百姓前往了淮南地区。】
【当然,黄巢的起义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很快,他就遇上了几次失利。】
【先是在申州(河南信阳),起义军被曾元裕击败,这一战,起义军战死万余人,这可不是一个小的损失。】
【随后,虽然黄巢率军成功攻下了沂州(山东临沂)和濮州(河南濮阳),但是唐朝朝廷的兵力调动也给了黄巢不小的压力和阻碍:】
【曾元裕担任招讨使,张自勉担任东北面行营招讨使,压制起义军,是剿灭起义军的主力;在襄邑(河南睢县)、雍丘方面(河南杞县),又有担任滑州(河南安阳滑县)节度使的李峄领兵阻拦。】
【乾符五年三月,黄巢领兵攻打叶城和阳翟(河南禹州)两个地方的同时,就打算进攻唐朝的东都洛阳。】
【时任左神武大将军的刘景仁领兵五千前往支援,同时,又有河阳(河南洛阳孟津)节度使郑延休带着三千兵马驻守在黄河南岸地区,准备和宣武(宣武军)、昭义兵(昭义军)一同镇守洛阳,守卫宫阙。】
【于是,黄巢没能成功。】
【不仅如此,黄巢留在江西地区的兵马,也已经被节度使高骈击败;黄巢派去攻打新郑、襄城、阳翟、新郑的军队,也被崔安潜击败;王仙芝余部中分布在浙西的那些起义军,又被镇海军节度使裴璩杀死了两个首领,士卒也死伤甚众。】
【因此,黄巢颇受到了几分打击,又有几分心灰意冷,十分沮丧,觉得自己的起义无法成功,自己不可能打得过朝廷的军队——因此,他去拜见了唐朝的天平军,决定投降。】
【唐朝朝廷见黄巢愿意投降,不再作乱,也就接受了,没有一定要追着剿灭黄巢的意思。】
【随后,唐僖宗授命黄巢为右卫将军。】
【右卫将军这个官职,还是要比当年王仙芝的“左神策军押牙”高上一些,虽然依旧不算是正经作战的将领,但是黄巢在连番打击、以及当前局势之下,还是老老实实接受了。】
【但,当然,这并不是结束。】
杨坚光是看着这些地名、这些军名——其实也就是节度使之名,就已经感觉有些头晕目眩了。
“这唐朝……李家的人,到底在整个天下弄出来了多少个节度使?!”他不可思议道。
无他,这个节度使的数量,虽然没有被一一列举出来,但是杨坚作为皇帝,作为和唐朝距离非常非常近的皇帝,他还是能够将这些节度使的军名和如今的地点对上号的。
而这一对上号,就发现问题了。
这才多大点的地方,唐朝这都有几个节度使了?!
虽然理论上,节度使名下的地盘比较小,是有利于节制节度使的势力、更便于朝廷掌控和调度的——毕竟,那些个节度使按照之前所说,都是在地方上一手遮天,几乎就是半独立状态,不管是赋税财政还是军务政务,都不用在乎朝廷的意思。
所以,如果节度使的地盘比较小,那么他们手中所掌握的力量自然也就天然有了局限,那么他们就不能太过猖狂、太快脱离出朝廷的手掌心。
从制衡的角度上讲,这确实是一个好处。
但是问题在于,制衡归制衡,可要是节度使的数量太多了,难道又是什么好事吗?
别的不说,这种节度使数量过多的情况下,朝廷的开支要多出来多少?!
作为一个把钱看得非常重的皇帝,杨坚是真的见不得这个。
一个节度使,或者说,一个核心官府就能够管理好的地方,为了制衡或者其他原因,唐朝朝廷愣是设置了三个节度使、或者说,三个核心官府;
这样一来,冗官怎么可能不出现?
而一旦出现了冗官,那么朝廷的钱不就是白白的浪费掉了?!
再者,就算是非要用这种方式制衡,那也未必能够取得朝廷想要的效果。
别的不说,即使这些节度使彼此之间不是铁板一块儿,各自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所在,彼此甚至还想要互相吞并、扩张势力……
但是在面对朝廷的时候,他们难道还能不站在一块儿?
杨坚可不觉得在面对朝廷的情况下,这些节度使还会反过来站在朝廷的一边。
所以,为什么就非得设置这么多节度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