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阳暖照麦场忙,邻里相帮岁月长。
牛走石磙金粒落,情浓意厚梦盈香 。
第二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丝缕般轻柔地洒进那间质朴的房间,驱散了夜的最后一丝寒意,阳宝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活力。他那原本因生病而略显苍白的脸颊,如今重新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李秀和张山看着儿子生龙活虎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那悬着多日的心,也终于稳稳地落回了原处。
一家人围坐在简陋却温馨的饭桌前,吃过简单的早餐。粗面馒头带着淡淡的麦香,就着自家腌制的咸菜,虽算不上丰盛,却充满了家的味道。饭后,张山和父亲便牵着那匹健壮的牛,扛着工具,步伐坚定地前往麦场,准备进行打麦的工作。
此时的麦场,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乡亲们推着装满麦子的车,陆陆续续地来到这里。那一辆辆木车上,堆满了沉甸甸的麦捆,仿佛是乡亲们一年辛勤劳作的丰硕成果。大家有的在整理麦捆,将它们整齐地排列好,有的在安置打麦的场地,用木耙将地面耙平,一片热闹的劳动氛围弥漫在空气中。
张山和父亲将割好的麦子整齐地堆放在一起,那金黄的麦堆,如同小山一般。父亲熟练地将石磙系在牛身上,拍了拍牛的脖子,温和地说:“老伙计,今天可得辛苦你啦。”那牛似乎听懂了父亲的话,甩了甩尾巴,发出“哞哞”的叫声,仿佛在回应父亲的嘱托。张山在一旁帮忙调整好石磙的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后,父亲轻轻挥动手中的鞭子,牛便拉着石磙开始在铺好的麦子上一圈圈地走动起来。
石磙压过麦子,麦粒逐渐脱落,不一会儿,地面上就出现了一层金黄的麦粒。那一颗颗饱满的麦粒,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仿佛是大自然给予乡亲们的珍贵馈赠。
这时,张山的邻居王大哥也带着家人来到了麦场开始打麦。王大哥家今年新买了一台小型打麦机,这在村里可算是个稀罕物件。王大哥和几个壮劳力一起,熟练地将麦捆搬到打麦机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随着王大哥启动机器,那“嗡嗡”的轰鸣声顿时响彻麦场,麦粒纷纷从麦秆上脱落下来,被收集到一旁的袋子里,麦秸则被吐到另一边。王大哥的妻子和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在旁边将麦秸整理好,准备堆起来留作他用。王大哥的小儿子,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虽然年纪小,却也干劲十足,他努力地将麦秸抱到一起,小脸涨得通红,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却依然不肯停歇。
柱子家则还是沿用传统的牛拉石磙打麦方式。柱子和他父亲像张山父子一样,把牛套好后,便开始让牛拉着石磙在场地上转圈。柱子家的牛似乎更有干劲,走得又快又稳,柱子一边跟着牛走,一边用手中的鞭子轻轻驱赶着,嘴里还吆喝着:“走嘞,老伙计,加油干!”那声音响亮而有力,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柱子的母亲和妹妹则在旁边用木杈把麦子翻来翻去,让麦粒能更充分地脱落。柱子的妹妹,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她一边翻动着麦子,一边轻声哼着小曲,那悠扬的歌声在麦场中回荡,为这忙碌的劳动场景增添了一丝温馨的氛围。
在打麦的间隙,张山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看着周围忙碌的乡亲们,心中感慨万千。“爹,咱们村的人都很勤劳啊,每次到了农忙的时候,大家都齐心协力,互相帮忙。”父亲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是啊,咱们村一直都是这样,邻里之间互相扶持,日子才能过得越来越好。就像上次阳宝生病,如果不是大家帮忙,咱们家的麦子可就没法按时收割了。”
张山想起了阳宝生病时乡亲们的热心帮助,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时候,阳宝突然发起了高烧,昏迷不醒,张山和李秀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乡亲们得知消息后,纷纷伸出援手,有的帮忙找医生,有的送来自家的草药,还有的主动帮忙收割麦子。正是因为大家的齐心协力,阳宝才得以康复,家里的麦子也没有耽误收割。“爹,等咱们家的麦子打完了,也去帮帮其他人家,大家一起干,效率能更高。”张山坚定地说道。父亲赞同地拍了拍张山的肩膀,“好小子,就该有这种想法。”
就在这时,李秀带着几个孩子来到了麦场。阳宝一看到张山和爷爷,就欢快地跑了过来,“爸,爷爷,我也来帮忙啦!”那清脆的声音充满了活力。张山笑着摸了摸阳宝的头,“你病刚好,可别累着了,在旁边看着就行。”阳宝却摇了摇头,认真地说:“爸,我已经好了,我能帮忙的。我可以帮着捡麦粒呀。”那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和渴望,让人无法拒绝。
李秀也在一旁说道:“就让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吧,也能让他体验一下劳动的乐趣。”于是,阳宝便和福宝、禄宝、暖晴一起,在麦堆旁边认真地捡起了散落的麦粒。他们的小手在麦堆里翻找着,每找到一颗麦粒,就像找到了宝贝一样,开心地放进篮子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麦场中回荡,为这忙碌的劳动场景增添了一抹童真的色彩。
刘婶看到孩子们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着说:“哟,这几个孩子可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帮家里干活了。”李秀谦虚地笑了笑,“王婶,孩子们就是想凑个热闹,锻炼锻炼。”刘婶走过来,一边帮忙整理麦捆,一边和李秀聊起了家常。“秀啊,你们家的麦子今年收成不错吧?”李秀点点头,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是啊,今年的麦子长得挺好的,多亏了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的。”
然而,意外突然降临。张山家的牛似乎被什么东西吓到了,突然不受控制地加快了脚步,拉着石磙在麦场上横冲直撞起来。那巨大的石磙在牛的拉动下,如同脱缰的野马,所到之处,麦捆被撞得七零八落。张山和父亲吓了一跳,赶紧大声呼喊着,试图让牛停下来。周围的乡亲们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到了,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
张山担心牛会伤到别人,也怕石磙破坏了麦堆,他一边大声呼喊,一边小心翼翼地靠近牛,试图抓住缰绳。父亲则在一旁指挥着,“张山,从侧面慢慢靠近,别吓到它!”张山按照父亲的指示,绕到牛的侧面,瞅准时机,一把抓住了缰绳。他用力地拉住缰绳,大声地安抚着牛,“别怕,别怕,没事的。”那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和坚定。
也许是感受到了张山的安抚,牛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脚步也慢慢停了下来。张山松了一口气,擦了擦额头上因为紧张而冒出的汗水。父亲走过来,拍了拍张山的肩膀,“好样的,儿子。”张山检查了一下牛和石磙,发现没有什么大碍,这才放下心来。他重新调整了一下牛的位置,和父亲一起,继续开始打麦。
不一会儿,场上又恢复了之前的热闹景象,张山家、王大哥家、柱子家以及其他乡亲们都在各自的麦堆旁忙碌着。麦场里充满了打麦声、吆喝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在这一片忙碌中,乡亲们的情谊也在不断地加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阳光洒在麦场上,给整个场景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张山家的麦子已经打完了一大半,那一堆堆金黄的麦粒,仿佛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见证。张山看着这些麦粒,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时,张山想起了之前对父亲说的话,他走到王大哥家旁边,说道:“王大哥,你们家还有多少没打完,我来帮你们吧。”王大哥感激地笑了笑,“那就太谢谢你了,张山,正愁人手不够呢。”于是,张山便加入了王大哥家的打麦队伍,他熟练地将麦捆搬到打麦机旁,动作迅速而有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王大哥家的麦子很快就打完了。
接着,张山又来到柱子家,柱子看到张山过来,高兴地说:“张山,你可算来了,正需要人帮忙呢。”张山笑着点点头,便和柱子一起,继续用牛拉石磙打麦。在打麦的过程中,他们一边干活,一边交流着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气氛十分融洽。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麦场里的工作也接近了尾声。乡亲们看着那一堆堆金黄的麦粒,脸上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家带来的食物,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干粮和茶水,但在这一刻,却显得格外美味。
张山看着周围的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温暖。他知道,正是因为大家的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才让这个小村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片麦香四溢的土地上,不仅有丰收的喜悦,更有那浓浓的邻里情谊,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
夜晚,月光如水,洒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张山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在麦场的点点滴滴,嘴角不禁露出了微笑。他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许多的农忙时节,但只要有乡亲们的陪伴和支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共同克服。
而阳宝,在经历了今天的劳动后,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他躺在床上,兴奋地和张山讲述着自己捡麦粒的经历,那眼中闪烁着光芒,充满了对劳动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麦香中的温情岁月,还在继续,而那浓浓的邻里情谊,也将永远传承下去,成为这个小村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