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村里麦金黄,八十时光韵味长。
公粮载愿心相寄,岁月流芳爱满乡 。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纯真质朴、满溢温情的年代。在一处宁静祥和的向阳村里,肥沃的土地宛如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滋养着广袤无垠的金黄麦田。每当丰收时节悄然来临,麦田里麦浪翻滚,恰似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而璀璨的金色绒毯,每一粒饱满的麦子都承载着乡亲们一整年的辛勤汗水、无尽希望与心血。
丰收节的余韵仿佛还在空气中弥漫,丝丝缕缕的欢乐气息尚未完全消散,但整个村庄却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入到了另一场忙碌且令人兴奋的活动——打麦当中去了。
在那个时代,现代化的脱粒机器对于这个宁静的小村庄而言,还是如同天方夜谭般遥不可及的存在。因此,每一年的打麦工作都只能依靠那些健壮得犹如蛮牛一般的牲畜,以及乡亲们那双勤劳且充满力量的双手来完成。
村头那一片宽阔无垠的打麦场,此刻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村人的目光与脚步。这里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整个村庄最为喧嚣、最为生机勃勃的所在。阳光洒落在金黄的麦粒之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微风轻拂过人们汗湿的脸庞,带来一丝丝清凉的慰藉。
一辆辆满载着麦穗的牛车缓缓驶入打麦场,牲畜们打着响鼻,似乎也在为即将开始的劳作而鼓足干劲儿。乡亲们则纷纷围拢过来,或手持木杈,或肩扛扫帚,脸上洋溢着朴实而真挚的笑容。他们一边高声谈笑着,一边熟练地开始了打麦的各项准备工作。
男人们将一捆捆沉甸甸的麦穗均匀地摊开在打麦场上,女人们则细心地拣除其中夹杂的杂草和碎石。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着,偶尔也会被大人唤过去帮忙传递一些工具或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整个打麦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乡村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张山和李秀夫妻二人,天刚蒙蒙亮就牵着自家那头健壮的牛来到了打麦场。张山身材魁梧挺拔,常年在田间劳作使得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透着一股健康的光泽。他动作娴熟而利落,迅速地将牛套上石磙,为即将开始的打麦工作做好准备。李秀则在一旁精心地整理着麦捆,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温柔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对丰收的满足与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年幼的儿子在不远处玩耍,天真无邪的笑声回荡在打麦场上,而张山即便忙碌,也会时不时地抬眼留意着孩子的动向,眼中满是关切与疼爱。
“哇!瞧瞧这头牛,真是太有力量啦!”李秀站在田边,目光紧紧跟随着那头正奋力拉着石磙的老牛,口中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她微微眯起眼睛,看着那庞大而坚实的身躯,每一步都迈得沉稳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能量。
今年可真是多亏了这头勤劳的牛儿啊!李秀心里暗自想着,思绪也渐渐地飘回到了过去的日子里。想起年初时,田地刚刚开垦出来,一片荒芜,杂草丛生。而正是靠着这头牛的辛勤劳作,才将这片土地一点点耕耘平整,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如今,眼看着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李秀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喜悦。她轻轻地抚摸着身旁的篱笆,像是在与这头牛交流一般,喃喃自语道:“老伙计,辛苦你啦。要是没有你的付出,咱们家哪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收成呢?”
老牛似乎听懂了李秀的话,拉着石磙的步伐愈发稳健起来,一圈接着一圈,不知疲倦地转动着。阳光洒在它油亮的皮毛上,折射出淡淡的光芒,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张山嘴角上扬,露出朴实的笑容,回应道:“是啊,这牛可是咱们庄稼人的好帮手,咱们能收获这么多饱满的麦子,它可立下了汗马功劳呢。”
随着张山一声响亮而有力的吆喝,牛便拉着石磙缓缓地在铺好的麦子上转动起来。石磙沉重地碾压过麦穗,麦粒一颗颗地脱落下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丰收的乐章。乡亲们也都各自忙碌着,有的在旁边专注地驱赶着牛,确保其行走的轨迹准确无误;有的则在认真地整理着麦秸,将它们堆放得整整齐齐。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呈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劳动画面。
“今年这麦子长得可真好啊,粒儿饱满得很!”李秀看着那渐渐堆积起来的麦粒,眼中满是喜悦,兴奋地说道。
张山用粗糙的手擦了擦额头上晶莹的汗水,点头回应道:“是啊,这一年的辛苦总算是有了回报。而且,交了公粮,心里也踏实。”
他们的儿子听到父母的对话,好奇地跑过来,仰着小脸问道:“爹,娘,为什么要交公粮呀?”
张山蹲下身子,耐心地解释道:“孩子,交公粮是咱们农民的责任,国家需要粮食来发展建设,咱们把粮食交上去,国家才能越来越好,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也才能跟着蒸蒸日上。”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清澈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打麦的日子里,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打麦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大人们一边忙碌着手中的农活,一边交流着今年的收成情况和种植经验,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时不时地捡起地上遗漏的麦粒,偶尔还会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传递工具等,稚嫩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你家今年这麦子长得可真不错啊,用的啥法子?”一位大叔向旁边正忙碌着的张山问道。
张山憨厚地笑了笑,挠了挠头说:“也没啥特别的,就是多上了些农家肥,平时多注意浇水除草,再加上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的,这麦子自然就长得好。”
就这样,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一袋袋饱满的麦子被精心地装了起来,整齐地堆放在打麦场的一角。看着那堆积如山的麦子,乡亲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那笑容中包含着对自己辛勤劳作的肯定,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打完麦子后,交公粮就顺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村里组织了一支交公粮的队伍,乡亲们纷纷套上自家的牛车,车上满载着一袋袋经过精心挑选的、颗粒饱满的麦子,向着粮站进发。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农用车,牛车便是他们主要的运输工具。一路上,牛车排起了长长的、蜿蜒的长龙,“哞哞”的牛叫声和车轮压过土地发出的“吱呀”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独特而动听的乡村交响曲,奏响了农民们对国家的贡献和对生活的热爱。
张山和李秀也在队伍之中,他们坐在牛车上,看着车上装满的麦子,心中感慨万千。这些麦子不仅是他们一年辛勤劳作的心血结晶,更是他们对国家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无私的贡献。李秀轻轻拍了拍张山的肩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轻声说:“你看,咱们的麦子多好啊,交了公粮,也算是为国家出了一份力。”
张山微微点头,眼神坚定地回应:“是啊,国家好了,咱们的日子才会更好。等孩子长大了,也要让他记住这份责任,记住咱们农民对国家的贡献。”
到了粮站,那里早已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工作人员们穿着朴素整洁的工作服,神情专注而忙碌地验收、称重、登记。乡亲们则有序地排队等待,大家都自觉地遵守着秩序,脸上没有丝毫的怨言,有的只是对交公粮这件事的认真和庄重。有的人在排队的时候,还互相交流着今年的收成和交公粮的感受,言语中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交公粮可是咱们的光荣,国家吃饱了,咱们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一位大爷感慨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是啊,咱们这麦子都是精挑细选的,可不能给国家丢脸。”旁边的一位大婶也附和着,语气中满是自豪。
张山也在一旁帮忙,他力气大,主动搬运着较重的粮袋。他一边帮忙,一边和工作人员交流着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工作人员看着这个勤劳能干的庄稼汉,不禁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你可真能干,这麦子质量也没得说,一看就是用心种出来的。”
刘婶和王婶也来了,她们站在队伍中,看着一袋袋麦子被运进粮站,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刘婶说:“咱们这麦子啊,肯定能让国家满意。”
工匠老李接话道:“那可不,咱们都是用心种的,可不能给咱村丢脸。”
交完公粮后,乡亲们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聚在一起聊起了天。大家纷纷表示,交公粮是每个农民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看着粮站里堆满的粮食,他们仿佛看到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对未来的信心。
“现在交了公粮,剩下的粮食也够咱们一家人吃了,还能卖点钱,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一位大哥兴奋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啊,只要咱们肯努力,以后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另一位大爷也笑着附和道,脸上洋溢着乐观的笑容。
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梦幻般的纱衣。乡亲们的心情格外轻松愉悦,他们赶着牛车,哼着小曲,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那一辆辆载着空粮袋的牛车,在乡间小路上缓缓行驶,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温暖而又充满希望的故事,传承着农民们的勤劳、责任与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