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对于李百药和陈子良的立场,他是很清楚和明白的,并没有任何的厌烦和不悦。
因为这都是自己老爹自找的,你当初不那么针对人家,人家能来报复你吗?
但对魏征的话都是格外的上心,正如魏征说的,这事于公于私都没什么错,怎么就不答应呢?
“二位卿家,莫要再争了。”
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威严。
“此事关乎重大,朕自会慎重考虑。但无论如何,都应以天下苍生为重,以大唐的稳定为首要。”
房玄龄这个“贴心小棉袄”见时机成熟,站出来说道:
“陛下圣明。
臣以为,不如先派遣官员对宫中宫女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包括人数、籍贯、技能等。
待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再由三省六部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个既合理又周全的宫女遣散与安置方案。
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旱灾问题,又能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纷争。”
李世民微微点头:
“房卿所言极是。就依你之见,即刻着手调查。
在此期间,工部和户部要加大抗旱救灾的力度,务必保障百姓的生活。”
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领命。这场激烈的争论暂时落下帷幕,但李世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又接着说了说其他的事情,散了朝会后,李世民来到太极宫,准备和自己的父皇一起吃中午饭。
自从李渊和李世民在“晒鳞日”的交谈后,两人的关系缓和不少。
而且八月份的时候,也没任何的大事,李世民就经常来太极宫,和太上皇一起吃饭。
这也是李世民之前犹豫的地方,因为父子现在的关系虽然不那么尴尬了,但也还没完全和好。
李世民毕竟不是李恪那个九岁的孩子,昨天才被亲爹打一顿,第二天就能爬起来跟亲爹撒娇要好处。
李世民一来,李渊就问他:
“听说,有人建议你,削减我宫中的宫女?”
李世民没听出自己父皇声音里的喜怒,脸上也是平静如水,这其实是身为帝王的基本技能。
连李世民这个才当了两年的皇帝,他在朝会都是不轻易开口。
更别说李渊这个隋朝的“超级大权臣”,唐朝九年的“开国皇帝”了。
李渊看到逆子在自己身上寻摸着的样子,就没好气的说:
“别看朕!你现在才是皇帝!当了皇帝还跟当逆子一样。
朕毕竟当了你三十年的爹!让你从朕脸上看出点东西,那朕白活了六十四年!”
李渊这句话就说明了李渊的态度,前半句就是嘲讽和挖苦逆子李世民。
后半句,就是在警告李世民,别以为当了皇帝,你就能随随便便的想对我怎么样就怎么样。
好在李世民这个现任皇帝兼逆子,这次拉着自己的好大儿兼好大孙李承乾来。
李承乾本来是想下朝就跑的,但是被亲爹叫做了。
一看皇爷爷这样,就赶紧开口缓和气氛:
“皇祖父别生气......”
李渊能不气嘛,我都不是皇帝了,我享受享受怎么了?
所以李渊直接打断了李承乾的话:
“你别闭嘴!你们父子三人还真行啊!
以前是哪个逆孙整朕,现在哪个逆孙离开长安了,又换成这个逆子来整朕。
李百药故意针对朕,你是朕儿子都不为朕说话!
还有你!皇祖父对你不好吗?皇祖父都没说过你!你还向着你父皇说话!”
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儿二人子,就站在那里被李渊一顿喷,也不敢还嘴。
李渊喷够了,看父子二人还站在那里,就更来气。
“说话啊!皇,帝,陛,下!”
李世民好歹是皇帝,也有面子,被这么当面开大,也来气。
于是李世民也回怼回去:
“朕还说什么?你当了朕三十年的爹,朕还当了你三十年的儿子呢!
哪次不是你单方面的骂朕,朕敢还嘴只会被你骂的更凶!”
李世民这话没毛病,因为李渊就是这样的人,想骂就骂。
别说是李世民,连李建成都被骂过。
而且,就连李渊喜欢的张婕妤,都在曾经因为拿突厥没办法,把气撒在她身上。
如今李世民这么怼回来,李渊刚刚撒完的火,腾的又冒出来。
“滚滚滚滚滚!今天太极宫没你的饭!滚回你们的东宫吃去!”
李渊前半句就是骂李世民,后半句又是挖苦李世民。
因为东宫是太子住的地方,李世民这个现任皇帝还和太子李承乾住在那里,所以李渊的话就是在挖苦李世民,是皇帝又不是皇帝。
李世民就像当初李恪怼自己一样:
“滚,就,滚!”
说完,就拉着好大儿李承乾离开了太极宫。
李渊这个气啊!就在李世民出了太极宫,李渊都看不到李世民的背影了,还在那里大喊。
“让你滚就滚啊!你什么时候这么听父亲的话了!当了皇帝就是不一样啊!”
这话还是在挖苦李世民!
因为李渊当初没让李世民当太子,但是李世民非要当太子,杀了李建成真的成了唯一一个能当太子的嫡子。
然后又迫不及待,才当了几天的太子又急着当皇帝。
要不说李恪是真像李世民,连嘴硬都一模一样。
而李承乾呢,他就是很像长孙皇后。
李世民带着好大儿回到了显德殿,就看到观音婢自己在那里吃饭。
李世民就不像李渊,有气还撒在自己的女人身上。
“幸好回来的早,不然朕这父子二人,今天都没饭吃了。”
李世民的话里还带着怨气,就是明显在观音婢面前撒娇。
长孙皇后听出来了,这明显就是在太极宫没吃上饭啊,就让宫女再去弄几个菜。
“二郎,这是怎么了?”
李世民跟个受委屈的孩子一样,自己坐下来就在那里憋着什么都不说。
长孙皇后就看向了好大儿李承乾,目光里满是询问。
李承乾就把前因后果都跟母亲仔细说了一遍。
“其实这事不怪父皇,父皇当时没答应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