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婆子起身与她回道:
“见过王后娘娘,老婆子原本姓卢,后为了逃命改名换姓。”
“您唤老婆子陶氏即可,二十多年过去了,都快忘了自己的姓氏。”
温梨温和地与她点头,感慨道:“辛苦您躲了这么多年。”
“能否麻烦您将二十多年前的真相复原,告诉我们当年到底发生了何事?”
陶婆子抬头望她一眼,又看向一旁的徐姑姑。
明显带着一丝防备和谨慎。
她局促地握紧满是厚茧的手。
多年来的艰辛迫使她习惯性佝偻弯曲着脖子朝地面看,不敢直视贵人的眼睛。
她搅着衣片小心讲述起来:
“当年我们是从宫外被人找进宫,受命给宫里一个偏殿的贵人接生。”
“与我一同前往的,还有一名姓黄的婆子。”
“她擅长转正胎位,我擅长生产处理。”
“那位贵人当时胎位本来就不好,加上她当时似乎是被软禁着。”
“生产时宫殿里那些宫女根本不管她死活,另外几个接生嬷嬷也只是坐在一旁看着。”
“后来还是栗姑姑带着沈太医和我们几个闯了进去,强硬将那些人赶出产房。”
“那位贵人生了整整两天两夜,最终艰难产下一名男婴。”
“可惜孩子刚落地,姚贵妃便带了一大群人闯进来。”
“她以假传圣意的罪名,将那位带我们进来的栗姑姑……给绞杀了。”
“当时刚生产完的那位夫人大出血,沈太医本想进来救治。”
“可惜也被她让人拖出去……当时我们只听到沈太医一声惨叫。”
“我和黄婆子抱着孩子瑟瑟发抖,已经彻底吓得不敢动弹。”
“那位姚贵妃正要命人上前将孩子抢走,然后将我们也就地解决。”
“当时她身后一位身披白色斗篷的贵人在她耳边出了个主意。”
“说直接绞杀在宫里,万一竹山那位将来回来算账,娘娘难免留下把柄。”
“不如借刀杀人,稳婆接生不利,导致产妇血崩而死。”
“为了活命,稳婆挟持刚出生的婴儿逃出生天,最后将孩子灭口。”
“娘娘既不落下把柄,还能有个合理的由头。”
“至于孩子么,就让这两位带出去,投河还是活埋,都可以。”
“那位姚贵妃听完,霎时就改了主意,她笑着上前说给我们两条路。”
“一是让我们两人带着这个孩子出去埋了,她可以放我们一条生路。”
“不过必须远走高飞,不许再出现在都城。”
“二是她斩草除根,连我们一块处理,让我们陪这个孩子共赴黄泉。”
“我们当时吓傻了,半天回不过神,后来还是黄婆胆大一些。”
“横竖都是死,她便开口说选第一条。”
“姚贵妃便让人将我们两人押出皇宫,带到郊外一处偏僻的林子,命人看着我们处理。”
“其实我们两人都很清楚,无论选哪一条,按照这位贵人的手段,绝不会放过我们。”
“于是黄婆子便忽悠两名侍卫到一旁去坐着等,说我们挖坑需要时间。”
“黄婆一边挖坑,一边悄声告诉我,穿过这个林子,下边有一处陡坡峭壁。”
“那峭壁间有一处被藤蔓覆盖的山洞。”
“因着她家离这里不远,她家老头经常到这一带挖川芎。”
“她说有一次老头爬山崖时跌下来落进了这处崖洞,碰巧知道了此处。”
“那坡是斜面的,只要找对位置,顺着坡面滑下去,就会掉进洞里,仿佛人间蒸发,眨眼消失”
“她打算抱着孩子博一条生路,问我要不要跟她一起?”
“反正我们两个活不成,好歹活生生一条生命。”
“我们干的又是接生的活,若亲手扼杀这个孩子。”
“别说我们自己下不了手,这简直是遭天谴的缺德事。”
“我本是犹豫的,但是一看那两个凶神恶煞的侍卫。”
“思虑再三后,便同意了,搏一搏,万一能活下来呢?”
“于是我们两人便趁那两侍卫转身的工夫,拔腿就朝山峭跑。”
“那两侍卫见我们跑了,拔刀就追上来。”
“黄婆拉着我一路狂奔,就在那两人马上要追上斩杀我们时。”
“我们一跃而下,带着孩子滑了下去。”
“但是天色已经昏暗,那山峭下又是湍急的河流,乱石一堆。”
“不小心掉下去,要么被溪水卷走,要么磕到大石上被砸死。”
“我们滑下去时,果然掉进了那个洞里。”
“那两护卫及时止步,看一眼下方的急流,又来回搜索了许久,也没发现我们的身影。”
“天黑,他们也不敢轻易下去确认,于是就谎称我们跌下急流与孩子一起死了。”
“如此我们才侥幸逃过一劫。”
“我们在那处山洞躲了两日,饿了就吃山崖滴下来的水和草充饥。”
陶婆婆一边回忆,一边继续讲下去:
“孩子当时本来就难产,但是生出来后哭声微弱。”
“掉进洞里时,我们发现孩子已经青紫一片。”
“幸好当时黄家老头采药时,落了一些药在里面。”
“黄婆子也会一点救人的本事,也亏得那孩子命大。”
“被黄婆一阵折腾,竟然活了过来。”
“可是一直躲着不是办法,我们必须赶紧出去。”
“就算我们两人可以靠草撑两日,孩子撑不住。”
“于是我们拼了命抓着藤蔓爬上去,发现山峭下竟然有个身穿铠甲的男子在下面搜寻。”
“天太黑,看不清模样,我和黄婆吓得不敢出声。”
“于是决定分开走,她胆子大,会一点医术,就由她带着孩子走。”
“我与她分开后,趁着天黑打算摸回家,带着家人逃离京都。”
“可惜,等我回去的时候,我家老头和儿子却……”
“只有我家儿媳妇带着孩子回娘家逃过一劫。”
“我估摸着,黄婆子家中也是一样,遭人灭了口。”
“但是我们两人分开时,没有问彼此家住何方。”
“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和那个孩子。”
“后来我趁都城大乱,逃了出去。”
“直到这几年,我听人说摄政王打了胜仗,新帝登基。”
“辗转又打听到儿媳妇带着孩子回了京都家中,所以才跋山涉水艰难回来。”
“可我又不确定当年灭我们口的那几位贵人是不是还活着,若是还活着。”
“我这一回来,万一被她们知道,那我岂不是给儿媳和孩子带去灭顶之灾。”
“所以一直不敢回家与您的家人相认,也不敢报官。”
温梨替她总结。
陶婆婆苦涩说道:“报官,报什么官?这是皇家秘闻,官府敢管吗?”
“二十多年的事情,又无从查证,官府那些官老爷怎么可能会相信。”
“那您记不记得,当初那孩子胸口塞有一块暖玉,您可有留意到它的下落?”
“是不是一块缀有金麒麟的黄色玉佩。”
“对,正是。”太皇太后连忙点头。
陶婆子略一思考,答道:
“当时我们要挖坑埋了那孩子,但是又不能让远处两侍卫看出来。”
“黄婆便打算将孩子襁褓解下来,假装埋进去,再将孩子塞到自己心口暖着。”
“结果刚解开带子,一块玉佩掉了下来。”
“她便干脆将那枚玉佩埋进土里,快速封土。”
“那两护卫没听到孩子的声音,看我们已经在埋土,这才放松警惕转过身去。”
“至于后来那枚玉佩还在不在,我就不得而知了。”
“那埋玉佩的地方您可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