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暗潮湿的牢房内,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墙壁上的水渍如狰狞鬼脸,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阴森。
杜城身着囚服,却身姿挺拔,丝毫没有被这恶劣环境影响气势。
牢头带着两个狱卒打开牢门,一脸嘲讽地说:“杜将军,没想到你也有今天,在这大牢里,就好好反省你的‘罪行’吧。”
杜城冷眼瞥去,牢头被那锐利的目光吓得一哆嗦,赶忙带着人匆匆离开,嘴里还嘟囔着:“都成阶下囚了,还这么凶。”
——
“圣上,杜城已被押入大理寺,”兵部尚书弓着身子,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声音尖细地说道,“臣此次奉命调查,证据确凿,杜城谋反一事铁证如山,只等陛下下令处置。”
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阴晴不定,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沉吟片刻后说:“杜城在边疆多年,手握重兵,如今骤然定罪,朕担心会引起将士哗变,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兵部尚书一听,心里一急,上前一步道:“陛下圣明,只是杜城狼子野心,若不尽快处置,恐生变故。依臣之见,可先将他秘密处决,再向边疆将士通报,说他是因病暴毙,如此一来,那些将士群龙无首,自然翻不起风浪。”
皇帝皱了皱眉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悦:“杜城在军中威望颇高,将士们对他忠心耿耿,你这般草率行事,只会激起众怒。”
兵部尚书吓得连忙跪地,冷汗直冒:“陛下恕罪,是臣考虑不周。只是杜城一日不除,陛下的安危就一日得不到保障啊。”
皇帝摆了摆手:“起来吧,此事朕自有主张。”
——
待大殿内无人,皇帝陷入了沉思。杜城的忠诚他并非毫无感知,只是朝堂局势错综复杂,礼部尚书等人呈上的证据又看似板上钉钉,这让他难以抉择。
犹豫再三,皇帝决定在深夜微服前往大理寺,亲自会一会杜城。
夜幕深沉,万籁俱寂,大理寺被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皇帝身着寻常服饰,仅带了两名贴身侍卫,悄然进入大理寺。牢头和狱卒见到皇帝,吓得扑通一声跪地,大气都不敢出。
皇帝示意他们噤声,独自走向杜城的牢房。昏暗的牢房里,杜城听到脚步声,缓缓睁开双眼,看到皇帝的那一刻,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平静,单膝跪地:“陛下深夜前来,想必是有疑问要问臣。”
皇帝打量着杜城,即便身处牢狱,仍不失大将风范。
“杜城,你可知朕为何而来?”皇帝的声音在寂静的牢房中回响。
杜城抬起头,目光坚定:“陛下,臣蒙冤入狱,陛下定是为查明真相而来。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绝无谋反之意。”
皇帝冷哼一声:“忠心?那兵部尚书呈上的证据又作何解释?私招兵马、挥霍粮草,桩桩件件,都指向你谋反。”
杜城神色坦然:“陛下,这皆是湛王的阴谋。宁王已倒,湛王妄图篡位,臣手握重兵,戍守边疆,碍了他的路,所以伪造证据陷害臣。”
皇帝眉头紧皱:“空口无凭,你可有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杜城思索片刻后说:“陛下,臣虽被困于此,但已安排亲信寻找湛王谋反的证据。”
皇帝心中一惊,神色变得凝重:“此事当真?”
杜城郑重地点头:“千真万确,陛下若不信,可暗中派人调查。臣恳请陛下,在真相大白之前,莫要轻信湛王一党的谗言。”
皇帝在牢房中来回踱步,心中暗自权衡。杜城所言虽无实据,但他多年来南征北战,对朝廷忠心可表,皇帝心中也有几分犹疑。他停下脚步,目光紧紧盯着杜城:“若你所言属实,朕定会还你清白,可若你敢欺君,朕定不轻饶。”
杜城挺直脊背,语气坚定:“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所言句句属实。陛下,湛王野心勃勃,三日后的宫廷宴会,恐怕就是他动手的时机。”
“杜卿,你可曾心中怨恨过朕?”
皇帝目光深邃,紧紧盯着杜城,神色中带着几分复杂。
杜城微微一怔,随即单膝跪地,朗声道:“陛下何出此言?臣从未有过怨恨之心。陛下身处高位,朝中局势波谲云诡,面对如山铁证,心存疑虑实属正常。臣深知陛下是为江山社稷考量,若因一时轻信而误判,怕是会让奸佞有机可乘,危及天下。”
皇帝微微颔首,轻叹一声:“杜卿,你能这般想,朕很欣慰。其实,朕早对朝中局势有所察觉,湛王近来行事张扬,党羽渐多,朕怎能毫无防备?只是苦无证据,无法将他一举拿下。”
杜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旋即明白皇帝的深意:“陛下圣明,难怪一直未对臣定罪,原来是在等待时机,引湛王露出马脚。”
皇帝微微苦笑:“这也是无奈之举。如今,朕虽信你,但还需确凿证据才能扳倒湛王。你说三日后的宴会是他动手的时机,可有把握?”
杜城思索片刻,说道:“陛下,臣虽被困狱中,但已安排亲信在暗中调查。据臣所知,湛王与境外势力勾结,妄图借助外力篡位。此次宴会,他定会有所行动。臣恳请陛下,在宴会上布下天罗地网,引他入局。”
皇帝目光坚定:“朕已命暗卫首领加强宴会安保,密切监视湛王及其党羽。只是,若他在宴会上狗急跳墙,恐怕会伤及无辜。”
杜城道:“陛下放心,臣已让亲信联系沈侍郎,他聪慧过人,定能找到关键证据,在关键时刻揭露湛王的阴谋。”
皇帝转身准备离开,走了几步又停下,回头对杜城说:“杜卿,朕曾经答应过你父亲,定要让你平步青云,护你周全,如今却让你蒙冤入狱,朕实在有愧于他。”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与愧疚,声音也微微有些沙哑。
杜城拱手道:“陛下言重了,为陛下分忧,为江山社稷,臣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