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杨廷麟越说越流利,越说越激动的样子,卢象升心中活动了一下,随即又摇头苦笑着道,“伯祥,这才真是书生之见,这般见解怎敢奏闻皇上?”
“是的,我也想到大人不会采纳,皇上更不会采纳。”杨廷麟对自己的建议心知肚明,他只是不想大明朝廷、不想大明的柱石就这样踏入万劫不复。
屋中的二人不觉有些尴尬,卢象升温言道,“莫看近日里‘一只虎’小李贼嚣张,在我眼中视此贼如草芥耳,听闻中原诸省齐心,李贼溃灭在即;你想,皇上英明神武又岂能使洪总督、孙巡抚功亏一篑?”
面对摧枯拉朽的清军卢象升颇为头疼,可是面对自己手下败将,卢象升还是很有底气的,他见杨廷麟无语,就站起来踱了几步,“再说,像李自成叔侄这班流贼,在内地因利乘便、东西流窜,有时还能使无……使得官军吃点亏,好似此股流贼还有一些本事。其实,他们一旦离开内地,一无奸细猾民供其驱使,二无饥民供其裹胁与号召,便无从施其伎俩,何能与虏作战?”
卢象升的蔑视是有自傲本钱的。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了袁崇焕坚守的宁锦防线,完美地替三百年后兴起的第三帝国,演绎了一次如何击败马奇诺防线的经典战例。他们假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关中,完美地利用了大明的己巳之变。
官场初哥户部员外郎、大名道卢象升,也正是在这个危难之际崭露头角的。他招募了一万多溃散的兵勇和治内的百姓,进京协助防卫,在京营边兵大败亏输之际却如中流砥柱一般抵挡住了清军这股洪流,立下不小的功劳,于次年他被晋升为右参政兼副使,负责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创立天雄军,这是他带兵的起始。
崇祯九年九月,言官攻击杨鹤也就是杨嗣昌他亲爹招抚不力,杨鹤被逮捕入狱。代替杨鹤任陕西总督的是洪承畴,洪的手下骁勇善战,起义军在陕西难以立足,纷纷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洪承畴随即兼管山西河南军务,大股流贼又只得流窜至京师南部和河南北部,大致、顺德、真定间,大名道卢象升以一己之力击退匪人,亲手在阵前斩杀了马回回与混天王,刀劈李自成的左翼先锋官杜天雄……
“不,总督大人差矣。大人前几年虽然同流贼作过多次战,屡获大捷,但流贼并不像大人说的那样不堪一击。如真不堪一击,何以十年以来,如火燎原,朝廷竭全国之力不能扑灭?况且据下官所知,李自成与其他流贼不同。他善于用兵,常能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虽为高迎祥旧部拥为诸贼首领,号为闯王……”杨廷麟话语中的闯王二字可不是一般的匪号,而是代表李自成在诸多杆子义军中的军事领导地位。
在明末十三家的义军中,只有高迎祥一家有这个称号,第一个闯王是高迎祥,被江湖道称高闯王。崇祯九年七月间,高迎祥部在周至县黑水峪同洪承畴作战时,因病重隐蔽在山洞中,后被人出卖,为官军所俘,随后继承了高迎祥衣钵的便是李自成。
“其粗衣恶食,与士卒同甘共苦;且部伍整肃、纪律严明,甚至比朝廷官军还不遑多让,如朝廷真能赦其不死,待之以诚,使之立功疆场,实在与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惜,区区愚见,无人敢向皇帝建言耳。”
杨廷麟看见卢象升的脸上流露着很不以为然的神情,觉得不该对他说这么多,于是又笑着说:“廷麟叨在相知,故敢不避冒昧,放肆陈言。要是在别人面前,像这些话,我连一个字也不会说出。”
卢象升面含讥笑地问杨廷麟道:“阁下对李自成何以知道这么多?”
“剿贼为国家大事,可惜朝廷上对流贼情形多茫茫然略无知识,如在鼓中,如在梦里。不知己,不知彼,何能取胜?廷麟一年来对此稍能留心,故敢说略知一二。”
杨廷麟实际上对闯军的情况所知甚多。他的一位朋友喻上猷是崇祯辛未的进士,身为监察御史对民间疾苦知之甚详。特别是近几个月来,新附的流贼头子张献忠,派他的一位亲信住在京师为张献忠上下打点活动,这个人因为喻上猷是湖广在京的名流,所以也常常前来拜谒,同他拉关系。
喻上猷趁着这个机会,向这个人了解到了当初十三家的起事经过。说起明末十三家,他们是由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起事的农民军十三个支派的合称。这十三家人马有时合在一起,忽而分开相互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曹操等人都是其中一家的首领,他们在地位上是相互平等的。而这时的李自成,原是高迎祥麾下的一员部将,在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才被其残部推举为高部的大首领。
喻上猷悉知他们这些流贼发家的历史和目前所处的情形。这样一来,喻上猷对李自成的了解,比那些只靠塘报、邸抄和道听途说去妄谈闯军的京官们清楚得多,就是比起纸上谈兵的兵部大员也不遑多让。
一次,两个人在京中寓所饮酒作乐,酒酣耳热之际,喻上猷便将李自成等人的情况转述给了杨廷麟。此时,杨廷麟见卢象升对闯军抱着极深的成见,便不敢再提一个字了。
净室之内两个人相对枯坐,杨廷麟将眼光移到迎面的墙壁上,就见中间挂着关公像,旁边则是卢象升手书的《满江红》,字体俊秀遒劲,一望而知是从王羲之书帖变化而来的。再看下边的落款却是昨天的日子,除阳文象升二字的图章外,还有一个阴的文闲章“大夫无境外之交”。
杨廷麟明了,卢象升写这首词和用这个闲章是有着无限感慨的,于是他勉强一笑,说道:“今日即使岳武穆生重生,恐也难展雄图,徒自凭栏长啸,壮怀激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