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御前会议,王伦确定了新汉接下来数十年的战略总规划。
第一步,自然是以三万左右的汉军,带领八万左右的漠南漠北诸部,杀向西域,将高昌回鹘、东、西喀拉汗国再度变为中原的直接管辖府县以及属国,将丝绸之路一直拓展到中亚去,并在陆地上与南亚连通。
第二步,则是以水师为配合,攻略高丽,对倭国进行水路上的不断袭扰,彻底消灭倭国的狗屁天皇制度,抢夺占领倭国的各种矿产。
第三步,仍旧以水师为主力,延续从秦始皇以来、已经持续了千年的对东南地区的开拓,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在琉球至少迁徙二十万人口,对吕宋完成初步占领,对东南诸岛屿完成初步探索。
至于第四步甚至接下来的第五、第六步,王伦没有明说,但与会的众臣们都清楚,大理国是要收复的,大越李朝是要收复的,这样西南商道就将再次打通,交趾回归中原。
交趾的红河平原以北,从汉朝就属于中原,李俊曾经上过一封详细的奏疏,户部的官员们简直要疯狂了,他娘的大越李朝居然一年三熟,稻米亩产高得夸张,就应该收回来!
从赵佶时代到现在,北方的天气愈发寒冷,洪武至今十年朝廷命地方官吏统计了各地每年的降雨情况,直观的数据表明,降水是一年少似一年的。
这意味着什么,官员们非常清楚,可以说整个北方包括东北在内的八个行省,除了辽东行省,其余诸行省的粮食产量是一直在下降的,朝廷每年耗费甚巨,从南方运粮,因此户部难得与李俊站在一起,非常期望朝廷早点儿对东南动手。
早在前宋时期,大宋对北伐辽国的兴趣就不大,原因也不外乎如此,北方粮食产出就这样,朝廷为何不花费更大的精力在南方呢?
而且前宋时由于江南西路、淮南路等籍贯的进士数量多,这些南方出身的官员们也都反对朝廷北伐,认为徒耗糜费又收益不大,简直就是损害国力的行为。
现在态度一向强势的王皇帝,终于肯将目光投向东南,许多南方籍贯的官员们顿时兴奋了起来。
连续灭金、灭西夏,官员们也从战争行为中尝到了甜头,况且按照王伦的这个规划,对西域用兵控制在三万左右,至于漠南漠北诸部,朝廷不提供粮草,后勤问题由他们自行解决,简而言之就是“就食于敌”,这样朝廷还是负担得起的。
攻打高丽,只需要调动辽东、吉林二行省的兵力,还可以招募东北诸族,即使算上要出动的渤海水师,一想到高丽的矿山、倭国的金山银山,前期耗费再大也值得!
至于对东南的攻略,宁波、南海二水师出动,水师船队以民间商船为配合,一次性投入同样不大,只是需要每年都支出一笔而已,相比于可能带来的收益,那都不算事儿!
这么一算的话,朝廷大概只需要出动十万左右的兵力,而且还不是一次直接出动,那就干了!
御前的内阁会议一连召开数日,户部、兵部、商部、驿部、太仆寺的尚书和寺卿们跳得最欢,事关本部寺的利益,那自然是要竭力争取的。
会议结束后,王伦提出的总规划就变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对外征服方案,首先行动起来的却是中书省。
中书省出台了一项政策,鼓励沿海各府县发展造船业,鼓励沿海渔民向远洋探索。
接着枢密院下令,诸水师将领在外者,全部抽调回京师,朝廷有任命。
淮北行省布政使秦桧便接到了中书省下发的圣旨,这个在原本历史上臭名昭着的大奸臣眼珠子一转,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天下诸多行省当中,淮北行省的发展一直比较尴尬,它的辖区范围大致包括了后世的鲁南、苏北、皖东,特产是各种创业集团,华夏历史上数个王朝和农民起义都发源于此。
由于王伦的出现,杜充没有挖掘黄河,黄河不曾改道夺淮,而且朝廷又花了大力气整治淮水,所以淮北行省便以农业为主,也靠着向东京城的漕运,将运河沿岸的一些城池发展了起来。
此前出任长安府尹,秦桧干得很不错,长安本就底蕴丰厚,秦桧在长安时兴修水利、梳理商贸、大兴文教,将原本奸臣的手段都用来踏实做事,故而他升官转调后,长安府的百姓至今还念着他的好。
到了淮北行省后,在秦桧的主持下,东海县的连云港被修建了起来,算是彻底摆脱了一个行省没有一座大港口的尴尬。
连云港北接日照港,可以直达蓬莱港,南则可以与宁波港相连,所以东海县也逐渐发展了起来。
秦桧在看到中书省的圣旨后,顿时就猜到了朝廷要对东面用兵,作为南北最重要的一个中点休息港口,连云港南北商队云集,秦桧早就打算上书朝廷,请设市舶司,并修建水师驻地,修建官办造船场了。
于是秦桧当即将早就写好的一封奏折上报,表示作为陛下派到地方的官员,淮北官吏百姓知道朝廷用度开支大,故而请求朝廷准许,在连云港引入民间投资,扩建造船场。
在新年到来之前,秦桧收到了王伦的批复,户部将会在明年调拨钱粮,在连云港修建船坞船场,准许淮北地方引入民资,以半官半民的方式,再修建一处建造民间船只的船场。
秦桧顿时欣喜万分,他知道自己又猜对了!
秦桧亲自跑到东海县,带着一群民间大富商、海商们进行实地考察,并喊出了“比肩日照”的口号。
连云港比不上蓬莱、宁波这样的老牌港口,难道还追不上开拓也就十余年的日照港么?
在这一点上,王伦也忽视了淮北百姓们对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港口的渴望,要知道在连云港修建之前,淮北百姓们要么北上日照,要么南下扬州,赚的钱和消费都产生在了其他行省。
在东京城诸衙门准备封印过年的前一天,秦桧又快马送来一封奏折,请求在淮北行省推行乡议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