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大木对
东南???王辅臣心中大惊不已,此人竟是明军说客!
可转念一想,又有些不对,眼下大明偏居一隅,苟延残喘,又怎会派人不远千里,赶赴陕西游说自己。
忽然间,王辅臣有些摸不着头绪了,他动了动手腕,抽回了长刀。
蒙毅松了一口气,又坐回了马扎之上。
这时王辅臣的亲兵送来了烧制好的新鲜鹿肉,香气四溢,蒙毅的肚子顿时叫了起来。
王辅臣见状,命亲卫送来两坛美酒,便令大帐周遭五十步内,不得有人。
“你竟是明军谍子,真是奇了。”
“在下说了,不是谍子,乃大明义士。”
“呵呵,且不说这个,你来游说我,有何意图?”
“自然是助将军鱼入大海,鸟上青天,建立一番功业。”
蒙毅的言谈举止间所散发的大家风范,令王辅臣顿时觉得此人不凡。
他请蒙毅上前对坐,一齐享用鹿肉。
“你想劝我反正归明?”
“正是。”
王辅臣一愣,没想到对方真的是这个打算,不禁有些哭笑不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陕西与江南相去甚远,且陕西周遭重兵屯集,他若是举旗反正,顷刻间便会灰飞烟灭。
“先生说笑了,吃完这顿,本将权当没有见过你。”
“在下并未说笑,眼下清军聚精会神于汉中之地,正是将军走脱的最佳时机。”
“此话怎讲?”
“在下以为,汉中之争,必成长期拉锯之势,非短期可分胜负。”
王辅臣眉头一皱,细细琢磨起蒙毅的话来,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门道来。
在他看来,英亲王调集全陕之兵,猛攻汉中,大西军必定不是对手。
就他所知,清军为汉中之战准备的兵马就有三十万,这可是实打实的三十万,没有包含民夫。
大西军也是三十万,兵分三路进取汉中,双方兵力一致,但大西军已经与汉中叛将贺珍部激战多时,必定是人困马乏,已成强弩之末。
只要大清的兵马全部到齐,大西军弹指可破。
见王辅臣不信,蒙毅咽下了鹿肉,分析了起来。
汉中乃是川蜀屏障之地,对蜀中大西来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要地,乃必争之地。
一旦大西丢失了汉中的控制权,那巴蜀将直接面临清军兵锋,没有了转圜余地。
换句话说,就是离亡国之日不远。
大西必然不会拼死拿下汉中,如此既可以窥视关陇,又可遮蔽蜀中。
当今现状,就如当年季汉一般。
蒙毅料定,大西军这三十万兵马定然不会轻言放弃,纵使清军进入汉中,也会与之决一死战。
但两方比较,大西军为生死存亡而战,军心与士气必然高涨。
而且双方所面临的后勤压力同样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花落谁家,还真的尚未可知。
“在下推测,这汉中会成为双方鏖战之地,恐怕会横尸遍野,血流成河,两军绞肉不断。”
“届时,就看哪一方后劲更足了。”
蒙毅料想这汉中之战结局十有八九可能是双方两败俱伤。
王辅臣听得一愣一愣的,可顺着蒙毅的话一想,却是不无道理。
大西军实力不弱,随张献忠入川的都是西军精锐,他手下的四个义子也都是能战之辈,其中那安西将军李定国,更是智勇双全。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汉中这块肥肉,得拿人命来换。
“果真如先生所料,那某该当如何?”
王辅臣疑惑道,总不能他趁两军鏖战之机宣布反正,然后帮助西军取胜吧。
蒙毅眼睛一亮,见王辅臣已经意动,于是斟酌片刻,说道:“届时两军激战,后方空虚,清军无暇他顾,此乃良机。”
“将军可相机移军勋阳,南下秭归,直向湖南。”
“如路遇阻碍,可假传军令,就说是奉英亲王之命,驰援湖广,绕击川南。”
“若敌无疑,便可畅通无阻,若敌有惑,可先手杀之。”
“届时大军直奔湖南,若湖南明军形势不佳,则可引兵东进,往江浙之地投奔。”
“到时将军大义反正,千里归明,必将感召天下,传为佳话。”
“千载之后,熠熠青史之上,必将有你王辅臣之名。”
蒙毅言辞灼灼,说的信誓旦旦,王辅臣却是不住的喝着酒水,心跳在急剧加快。
面色在肉眼可见的变红,眼神也变得深邃起来。
王辅臣被蒙毅的“大义反正,千里归明”八个字说的有些热血翻涌。
他是个粗人,不看重什么青史留名,他只在乎无愧天地,无愧于心。
现在他被迫屈居在清军旗下,心中一直有愧,日日煎熬,胸中块垒难消,志气不畅,总觉得自己枉为大丈夫。
“先生此言,真有成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蒙毅呵呵一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王辅臣沉思起来,心中似乎在盘算着什么,时不时看蒙毅两眼。
蒙毅倒也不急,自顾自吃着鹿肉,津津有味。
良久,王辅臣终于缓缓开口道:“先生可愿助我?”
“既来说之,自然助之。”蒙毅答道。
“可先生图什么呢?”王辅臣忽然精明问道。
“图人。”
“人?”
“是的,将军日后自会明白。”
王辅臣见蒙毅不愿说明,便不再多问,但愈发对蒙毅好奇起来,总觉得此人神神秘秘,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既然如此,那先生便暂留在我军中,待时机一到,咱们便开始行动。”
“自无不可,以将军之勇,在下之谋,前程唾手可得。”
蒙毅自信十足,王辅臣点点头,面色万分郑重地向着蒙毅敬酒。
两人对饮一杯,算是谈拢说定,王辅臣也暂时按下了心中疑惑,不去多想。
酒足饭饱,王辅臣与蒙毅相谈甚欢。
令他惊喜的是,蒙毅不但饱读诗书,竟然也弓马娴熟。
在大明,很少有读书人文武双全,王辅臣所见,都是些弱不禁风,道貌岸然的儒生。
一时心血来潮,王辅臣提议比试一番。
蒙毅欣然答应,两人约定射猎,限定时间内,谁猎的野味多,谁就获胜。
此时,王辅臣心中郁结消散,浑身畅快,摩拳擦掌准备与蒙毅一较高下。
可很是不巧,这时又有快马赶来,打断了这场比试。
快马送来了消息,原本驻扎在山阳的都统卓罗奉内大臣何洛会之命,率军三万,自山阳出发,渡过了甲河,正朝着镇安县而来。
王辅臣一愣,看向了身旁的蒙毅,心中有些震惊,这刚说完汉中不易攻取,这何洛会就调卓罗入汉中增援。
这蒙毅当真是料事如神,果然是高人。
可这消息更让王辅臣心中难受,何洛会宁可调山阳的卓罗,都不愿意调离得更近的他,可见防备之深。
他甚至连当炮灰的机会都没有,何其屈辱。
传来的塘报之中,还说了驻扎在蓝田的参领任珍部三万人也在向镇安县进发,准备与卓罗合兵出征。
王辅臣看罢,就顺手将塘报递给了蒙毅。
蒙毅稍微一愣,便大方接过,展开看罢,说道:“尽在我意料之中,看来汉中战况不妙,这内大臣也有些难以把握了。”
王辅臣目中闪过一丝莫名的情绪,似有恨意,又有激动,包藏喜悦,掺杂愧疚。
他偏头附耳,小声问蒙毅道:“先生说的时机,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