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是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正所谓家学渊源;他在万历三十八年高中进士,故而口才极好,几句话便深得崇祯的赞赏,所以听了杨嗣昌的话年轻皇帝频频点头。
其实大明同俺答议和的那一段历史,崇祯并不是不清楚。这事情发生在六十年前,那还是他的曾祖父隆庆皇帝治世的年月,当时的大明底子雄厚,虽然说不上霸凌同村的所有豪强,可也相差不多。
加上当时的大明朝内有张居正、高拱等名臣在朝,外有诸多名将镇守九边,大明帝国的胳膊,比俺答祖孙几代人捆在一起的大腿还要粗得多,所以大明能够与俺答议和是给他脸,正因如此也才能够取得较好的和议结果。
而今天他朱由检所面临的情形却恰好与曾祖父时相反,根本不能同六十多年前的历史相提并论,况且他做BOSS的十年里,大臣们鸡吵鹅斗完全不顾大明朝的安危;商人们勾结鞑子甚至九变的重臣边将都参与其中;那些天天被崇祯当做挡箭牌的草芥子民也不甘寂寞,乘着天灾不断,不停地犯上作乱;万恶的白莲趁机出山打秋风、邪恶的李闯挖祖坟……
不过由于崇祯急于要向满洲求和,所以一时不愿认真地想这些罢了,“塘报中说,洪承畴同孙传庭全力追剿闯贼,近来甚为得手,是否能够一鼓荡平?”
“据洪承畴、孙传庭两臣所奏,闯贼李自成所纠合之各股流贼,有的被击溃、有的被歼灭、有的投降天朝,如今已经所余无几。目前洪、孙二人正率大军猛追不放,四面堵截,务期一鼓荡平之。”
说道了洪承畴,那也是崇祯朝的一位能人,他出生在福建泉州英都镇良山村。他与万历四十四年中的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与陕西匪寇的作战中屡立奇功,遂升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
而与洪承畴有着师生之宜的孙白谷,更是本朝着名的儒将。他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此际总督陕西,随着他的老师洪承畴围剿李闯的老八队。
想到这里,杨嗣昌的语气愈发坚定起来,“闯贼欲往河南,入湖广,奔四川,均不可能,不得不从商洛山中向北逃窜妄图回窜陕北。洪承畴已在潼关南边布置重兵,设伏以待,臣想不日即有捷报到京。”
崇祯那张憔悴苍白的面孔上,终于闪现出一丝符合君臣奏对模式应有的笑容,他随即稍微提高声音道:“先生请坐!”
杨嗣昌赶快叩头谢恩,然后起身,同时有两个太监闻声进来,在皇帝的斜对面替他放上了一把较矮的紫檀木椅。
等他刚坐下去,崇祯皇帝又极为现实地吩咐内侍给杨先生赐茶,杨嗣昌重新站起来,躬身向上首端坐的崇祯谢恩。
崇祯的精神已经振作起来,刚才的倦怠与烦闷都被杨嗣昌的话语赶到了九霄云外。他从一名宫女的手中接过来一盏热茶,一反他习学了二十余载宫廷礼仪,大大地喝上一口,用威严自信的腔调说道:“如能一鼓荡平,皆先生居中调度之功。”
杨嗣昌第三次从椅子上站起来,他躬身道:“此上托皇上威灵,下赖将士用命。微臣驽钝之材,辜负圣上宠信之深;自任本兵以来,于内流贼迟迟未灭,于外虏骑入犯,直逼京师,致使陛下午夜忧勤、寝食不安,实在罪该万死!”
听了首辅大臣如此高端大气的马屁,感觉着自己小宇宙的开启,崇祯拿出尧舜禹汤礼贤下士的气度,对杨嗣昌道:“卿之难,朕甚明了,不用多说。”
停一停,崇祯发现自己悬着的心升级为并吞八荒的雄心,就又说道,“张献忠已经就抚,李贼自成是国家心腹大患,听闻前方奏报李贼之侄曰‘一只虎’者为患甚烈,如能一举荡平,其余贼寇自然容易歼灭,不足为虑矣!”
“陛下所见极是。李自成为死贼高迎祥旧部,其侄‘一只虎’在诸贼中最为强悍。目前只要将闯贼叔侄荡平,其余诸贼闻风丧胆,当可不战而降。”杨嗣昌与崇祯的思想高度统一,这也是他那个身为首辅第一要素。
“张献忠受抚后,是否确有诚意?抚局是否可恃?”崇祯心情一好,IQ也随之恢复,他不放心自己的另一位老对手。
杨嗣昌老谋深算,他早已料到皇上迟早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此刻心中已有备案。他对张献忠的投降从开始就抱有怀疑,不像挂兵部尚书衔,总理南京、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湖北和湖南)军务的总理熊文灿那样天真。
不过,他的“四正六隅、网张十面”的计划,‘要在圣诞节之前渡江,三个月消灭叛乱匪众’的限期,早已化为了泡影;所以当下招抚的办法,就成了惟一堪用的办法了,如今的大明朝苟延残喘,必须要喘一口气才行。
崇祯此刻也想到了那个四正六隅、网张十面的剿贼计划;那是以陕西、河南、湖广和江北为四个正面战线,即主要战场,也被称做“四正”,由四位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个侧面战场,即辅助战场,叫做“六隅”,由六位巡抚“分防而协剿”。在这个大网之中,总理熊文灿和总督洪承畴、孙传庭“随贼所至专向征讨”。
按照当时的三月限期,即从崇祯十年的十二月,到十一年的二月间,要将流贼一网打尽……
“抚局可恃也不可恃”,杨嗣昌小心地回答说。
“在目前抚局对朝廷有利,暂时是可恃的。倘若趁此时戒饬将士,整顿甲仗,稍事休息补充,便常处于‘制敌而不制于敌’的地位,则抚局更为可恃;否则,是不可恃的。”
“卿言甚是。”崇祯老怀大慰,他深深感到了杨嗣昌的老成持重,这也是此老能够数年之自己朝堂上活着的原因,想着杨嗣昌前任那些敢于自己硬怼的老不死,小不死,崇祯对自己选贤任能的天赋更是高看了几眼。